维瓦尔第大提琴奏鸣曲
几年前新发现的几部维瓦尔第为大提琴和通奏低音而作的奏鸣曲手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维瓦尔第大提琴奏鸣曲的看法。在那之前人们只知道维瓦尔第有6部大提琴奏鸣曲,1740年出版于巴黎。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图书馆以及德国勋伯恩伯爵的城堡新发现的手稿不仅包括3部不为人知的大提琴奏鸣曲,还有几部已知的奏鸣曲的另外版本。这些手稿给当今人们解读维瓦尔第的音乐提供了无价的材料和信息。 在这些奏鸣曲中,维瓦尔第以不同层面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愉快地“描述”着什么。在结构简单而严谨的“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中(标准的版本是“慢、快、慢、快”4个乐章),维瓦尔第在“萨拉班德”、“阿拉曼德”、“吉格”和“西西连诺”这样一组舞曲中采用了类似歌唱一般音乐修辞手法,在某些慢乐章中展示出一种咏叹调的结构,而不是简单的从开头重复。他还用齐奏和独奏的对比不知不觉把人们带入了像大协奏曲那样的境界。所有这些元素都在音乐中制造出一种浓厚的叙述氛围。乐章中齐奏和独奏平衡使得奏鸣曲具有独特的个性;对音乐色调的选择显得非常自然,令音乐织体明晰而且厚重。通奏低音描绘出的旋律线条令人愉快,这是巴洛克音乐特有的。用双颈琉特琴、低音提琴低八度的音域给大提琴的叙述提供了宽广的和声空间。或者使用管风琴或大键琴都能使音响的调色板更加丰富。在这些大提琴奏鸣曲作品中使用任何一种通奏低音乐器的组合都可以。以它们的音域,这些作品都能使人们联想起17世纪为独奏低音乐器而作的经典——“坎左纳”。这种装饰华丽的低音乐器独奏正使得低音乐器从伴奏的地位摆脱出来,衬托和对比的作用逐渐失去,而新的、独特的次中音声部诞生了——这就是大提琴。 奏鸣曲的再现部,不论带不带装饰,都使得结构变得平衡。它们使得音乐家能够重复表达同一件事情,或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件事情,这是一种强调的元素。它们和音乐中无时不在的节奏律动有关,它们构成了音乐的时间空间,有时还会欺骗我们对时间的感觉。 这种音乐的叙述中蕴藏着很多惊喜,从喧闹的狂欢到甜美柔情的诗意。维瓦尔第具有用简单的语言激发既深刻又朴素的情感的能力。(本人译自CD小册子,原文作者:Bruno Cocset) Bruno Cocset毕业于里昂高等音乐学院和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他先是跟随多位大师学习大提琴,后又跟Christophe Coin学习巴洛克大提琴。作为通奏低音提琴演奏家,他先后在Christophe Coin的Ensemble Mosaiques以及Ensemble Baroque de Limoges、Jordi Savall的Hesperion XX和Le Concert des Nations、Christophe Rousset的Les Talens Lyriques等古乐团体中演奏。他还曾经和Gustav Leonhart以及Sigisvald Kuijken合作演出。后来他一直作为独奏家和许多音乐团体合作。1996年他和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音乐家组成了自己的音乐团体Les Basses Réunies,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低音乐器的组合”。他们在Alpha唱片公司录制了Barriere、Boccherini、Germiniani以及Vivaldi的大提琴奏鸣曲。其中Vivaldi的大提琴奏鸣曲唱片获得了音乐评论界的一致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当年Fondation Giorgio Cini 颁发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