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组曲(Disc1)
J.S.巴赫的《英国组曲》,6首,BWV806-811,作曲年代大约在克膝时期(1717-1723年)之间,特别可能是1722年之前。其标题并非巴赫所定,目前就其标题来源有3种说法: 1.认为这是因为巴赫在这套组曲中选用了把前奏曲列入组曲的英国形式。 2.因为亨德尔在英国1702年所作的《A大调组曲》与巴赫的《A大调第一号组曲》同一调性,类型也相似。 3.巴赫在《第一号前奏曲》中使用的主题与普赛尔(Henry Purcell)的托卡它的吉格舞曲主题雷同。 4.据J.C.巴赫的记载,这套组曲乃应英国人所约而作。 这套组曲的6首分别为:第一号A大调,BWV806,共包括6曲:1.前奏曲,托卡塔风格的小序曲后是严谨的模仿对位。2.阿勒曼舞曲。3.库朗舞曲1和2及两个变奏。4.萨拉班德舞曲,巴赫后来把此曲中的旋律用于《圣诞清唱剧》中的《摇篮曲》。5.布列舞曲,二声部,模仿对位。6.吉格舞曲,二声部。第二号A小调,BWV807,共包括6曲:1.前奏曲,意大利协奏曲合奏与主奏两部分的交替表现。2.阿勒曼舞曲。3.库朗舞曲。4.萨拉班德舞曲1和2。5.布列舞曲1和2,1是二声部,2是三声部。6.吉格舞曲,快速,模仿对位。第三号G小调,BWV808,共包括6曲:1.前奏曲,第二号的协奏曲样式。2.阿勒曼舞曲,对位型。3.库朗舞曲。4.萨拉班德舞曲和变奏。5.嘉禾舞曲1和2,嘉禾2类似风笛舞曲。6.吉格舞曲,使用赋格技法。第四号F大调,BWV809,共包括6曲:1.前奏曲,协奏曲样式,有不少赋格的运用。2.阿勒曼舞曲,多样性节奏,亦运用对位技法。3.库朗舞曲,对位方式。4.萨拉班德舞曲。5.小步舞曲1和2。6.吉格舞曲。第五号E小调,BWV810,共包括6曲:1.前奏曲,以三声部赋格开头,风格上近似意大利协奏曲。2.阿勒曼舞曲,二声部的对位技法。3.库朗舞曲。4.萨拉班德舞曲。5.巴瑟比埃舞曲1和2,1是回旋曲形式,2是E大调。6.吉格舞曲。第六号D小调,BWV811,共包括6曲: 1.前奏曲。2.阿勒曼舞曲,以对位法结合有两个主题。3.库朗舞曲。4.萨拉班德舞曲和变奏,具有和声形态的管风琴风格。5.嘉禾舞曲1和2,1是D小调,2是明朗的D大调。6.吉格舞曲,托卡塔型。(林逸聪) Helmut Walcha 瓦尔哈(1907.10.27-1991.8.11),德国管风琴和大键琴家,1岁时因预防注射引起的后遗症,视力变得极度衰弱,16岁时双目完全失明.14岁进莱比锡音乐学院,拜拉敏为师,失明后,其母成为其"代用眼睛",把巴赫音乐中复杂的各个声部,逐段慢慢用钢琴弹出来,由他在脑海里靠记忆完成总谱.瓦尔哈以超人的毅力,1926年成为拉敏助手,任圣托玛斯教堂副风琴师,1929年被聘为法兰克福和平教堂风琴师,1938年后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教授.瓦尔哈是老一辈演奏巴赫的专家,他背熟了巴赫的所有键盘乐作品, 在Archiv录制了巴赫管风琴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