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舆方言
漫谈相声的“包袱儿” 相声是通过“包袱儿”这一艺术手段使人发笑的一种艺术形式。 “包袱儿”就是先把可笑的东西包起来,等待铺平垫稳,条件成熟,包袱扣儿突然一解,把包袱里的东西抖露出来。出乎听众的意料之外,又觉得还在情理之中,使听众接触到可笑的东西,听众就忍不住的大笑起来。把可笑的东西先包起来,然后再抖出去。相声艺术就是通过这种手段,反映生活中的矛盾,表达思想内容的。 一段相声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垫话,后一部分是正活,正活又分为开头、正身、结尾。从垫话到正活的结尾,是由一系列的“包袱儿”组成的。 垫话里的“包袱儿”,先是吸引人听,然后再转入正活。一个节目刚刚开始的时候,听众的注意力可能还不很集中。如果演员上场一说正活,听众不注意听,开头的“包袱儿”就响不了。前头没听清楚,后面就不可笑了。所以在节目开始的时候,先说上几句“垫话”,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再抖个“包袱儿”,听众一笑,这时候再入正活,听众也就注意听了。垫话的“包袱儿”,是为正活作准备,它应该与正活的主题结合。 正活是相声主要部分,也就是表达主题最有力的一个部分,把要表达主题的材料构成“包袱儿”,然后再按照反映矛盾的过程,把“包袱儿”组织起来,分为开头、正身、结尾。若干“包袱儿”连接在一起,贯穿着一个完整的主题。垫话为正活作准备,开头为全活作准备,正身为结尾作准备,结尾是正活的高潮。正活里的“包袱儿”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夸张不大到夸张越来越大,使听众笑得一次比一次响,感受一层比一层深。一段相声就是反映全部矛盾的过程,听众的笑声,就是由一连串的矛盾所引起的。所以说,相声引人发笑,不论是讽刺,还是歌颂,同样都是反映矛盾的结果。 相声反映矛盾过程的重要关节儿是:铺平、垫稳、系扣、解扣儿、抖露包袱儿。 “铺平”是为展开冲突创造条件,开头先要交代清楚矛盾的两个方面和发展冲突的原因。铺平不只为了一个“包袱儿”,它是为全段相声铺平道路。如果“铺”的当中,说出与主题无关的话,特别是插进来的笑话,那就把活给“支”出去了,如同把听众领到岔道上一样。 “垫稳”是为了解决矛盾创造条件,凡是后边用得上的情节,前面都要“垫”上,等到这个情节出现时,特别是结尾的突然变化,使人不感到突如其来,反而感到合情合理,十分可信。但是,“垫”还不能让人感到突然,如果一突然,垫的生硬,人家就纳闷了,那样也会影响效果。要“垫”得巧妙,既要“垫”还让人听不出来是“垫”。“垫”的好,让人听着真实,可信。“垫”的不好,有漏洞,人家听着不真实,当然就不能使人信服,那样就会降低艺术效果。 “系扣儿”是展开冲突。冲突展开以后,最忌“刨活”,就是揭露谜底。因为听众已经知道了根底,就没兴味了。 “解扣儿”是给抖“包袱儿”创造条件,也就是给事物突然变化过程创造个条件。“包袱儿扣”解不开,可笑的东西就都不出来。如果作“包袱儿”时,光顾“系扣儿”,不顾“解扣儿”,那就如同给包袱系上个“死扣儿”,抖不开,只好是无结果而终。系扣时,必须先要安排好“解扣儿”,等到条件成熟,突然把“包袱扣儿”一解,把包袱里的东西抖露出来。 “抖露包袱儿”是揭露矛盾,正活结尾的“包袱儿”是结束冲突,必须要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一般结尾的“抖露包袱儿”就是最后一句话。开头要吸引人听,结尾要使人去想。 相声是惹人发笑的艺术,使人在大笑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启发,所以极受听众欢迎。 (本文根据1958年八月号曲艺月刊严实所作的“谈‘包袱儿’”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