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耀 二胡民谣金曲壹
中国人喜欢在水墨画上题诗,这样可以把观感有限的画境引人深隧无限的诗境。与此相反相成,中国的音乐往往把抽象朦胧,难以捕捉其发展线索的音响,附着在具象可感、令人有据可循的情景之中。跨越审美感官,艺术门类之间相互渗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成为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的审美特色之一,同样,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追求。中国音乐,特别是国乐古曲多有标题,甚至每个段落之前都加上小标题,它们或是寓意深远,或是形象鲜明,给欣赏者以某种提示。作为中华文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8000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骨笛吹奏音乐,中国的音乐文化几千年代代传承。琳琅满目的古今乐器,色彩斑斓的华夏之声,使得中国音乐变得更富有生气和具有独特的魅力。虽然以声音为媒介的音乐,转瞬即逝,它不可能象字画、陶瓷抑或建筑原件那样可以保留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它也许会随着时光而一去不返,就如同今时的人们可以亲眼目睹到秦时的兵俑,汉时的边关;可以临摹到“王羲之”,“颜真卿”的真迹。可是还有谁可以聆听得到那“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朱唇皓齿,倾城倾国的吟唱;还有谁可以再次目睹和聆听得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鼓琴遇知音的律动。这样的场景我们无法复原,但是这样的吟唱和这样的旋律被后人代代相传,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加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人常说“埙能击破苍穹,箫能吹瘦晚风”、“筝能抚出秦风汉月,琵琶能弹出诗魂丹心”,“胡琴能拉长黄昏,拉断愁肠。”……回眸这些谱写于历史长河中的金声玉振、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恒歌酣舞,乐种纷呈的中华音乐,无不让人为之倾倒,这些跨越了浩淼苍穹和茫茫时空的稀世之器,稀世之音,虽然有些已经失传,但是更多的在今天依旧被传承和演绎。《胡琴大师》、《丝竹管弦》,《二胡民谣》便是汇集了古今名家名曲,当然也精选了流传于民间的小调歌谣,地方小曲进行编配。担纲演奏和伴奏的都是当今最具实力的国乐大师和民族乐团,向世人所展现的是中华国乐所独具的艺术风采。这声声入耳的丝竹管弦之中、这《春江花月夜》的诗情画意之中、这《听松》的奋斗和勇气之中、这《二泉映月》流露出的伤感和苍凉之中。听者所领略到的,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我中华国乐之动人旋律,更是这旋律背后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内涵。在向各位听友献上如此美轮美奂中华国乐的同时,更希望这些中华民族所独具的音乐文化能被传承和宏扬,让世界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聆听得到,也让世界更多的地方能够响起这熟悉和动人的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