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
先说说《秦兵马俑》的一个背景知识。秦兵马俑幻想曲是彭修文于1984年3月观秦兵马俑有感,伏案奋笔一气呵成,创作了这部富于悲剧色彩的作品。 它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秦末兵久戍不归、思乡心切的痛苦与愤怒心情,间接地揭示了秦始皇穷兵黩武、炫赫武功的淫威残暴,饱含同情地诉说了苛政之下离人嫠妇的悲怆凄凉。 逝者如斯,空留下默默无语的兵马陶俑,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 接下来看看秦兵马俑幻想曲的结构,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部传奇之作。 全曲共分三段: I 军整肃,封禅遨游几时休? 描写士兵们护卫皇帝外出巡行,跋出涉水,日复一日。音乐开始是暗弱朦胧的,就像天将破晓时分远处传来的声音:有士兵的脚步声、武器盔甲和各种行军用具的碰撞击声。 不久,弹拨乐器(中阮、大阮)奏出了军队行进的主题,音乐不断加强,天色大亮,甲仗鲜明的军队正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原野上,军队主题完整地由唢呐吹奏出来。 接着,音乐一个转折,由二胡奏出一段略带愁苦的旋律,这是士兵们的思乡情绪;小堂鼓接着奏出一段鼓点,引出大锣大鼓的辉煌音乐,象征皇帝的仪仗, 这段音乐的前半段是威武雄壮的;后半段则是细吹细打的音乐,象征一群宫女侍侯皇帝。音乐几经转折发展,进入了一段紧张的气氛中,终于鸣金收兵。安营扎寨, 一天的行军结束了,暮色正美丽。 II 春闺梦,征人思妇相思苦。 夜深了,巡营的更鼓声,不断地在大地上回响着。忽然传来一阵鸣咽声,古老的埙吹奏出一段思念家人的哀歌,它触动了士兵们的心弦,情不自禁地, 大家应和着唱了起来(由阮和琵琶等弹拨乐器演奏)。胡琴的震音、管乐下行带半音的短句,彷佛夜风摇动树梢,使人顿生凉意,频添凄凉。不急不徐的梆子声, 又引出了另一幅画面,古筝奏出一段深沉含蓄的音乐,像一位妇女,夜深时在河边捣衣,疲倦不支的她,慢慢地进入了梦乡:这是一个清冷秋夜,月光照在河边, 她想起送丈夫从军时的种种情景,如今他在那?猛然间,看见丈夫就在面前,千言万语一时全涌上心头,中胡和柳琴以二重奏的方式表达了这种互相倾诉的情绪………。 忽然一声锣响,好梦惊醒,新的一天到来了,军营中又是一片紧张忙乱的景象。 III 大纛悬,关山万里共雪寒。 军队又上路了,还是行军,还是皇帝的仪仗,音乐是第一段的部分再现,但有了某些变化。天气逐渐转凉,阴云四合,寒风呼啸,慢慢地飘起了雪花。 第一段中士兵思乡的主题旋律变了,唢呐吹出的行军主题也显得更加悲壮苍凉,音乐彷佛在向苍天发问:什么时侯我们才能回乡与亲人团聚?最后,音乐结束在强烈的呐喊声中。 在功夫之外慢慢悟了幻想曲的内涵后,你再听,一定会有一种悲情美的震撼。一开始的吊钹和管子构成了神秘的感觉,低音部的朦胧节奏将气氛衬托出来,继之而起的是中阮 和大阮,一种很棒的听觉享受(彭大师似乎对中阮大阮情有独钟,他在作曲中善用阮的功力,是许多作曲家中难得一见的),再加上琵琶的引子带出唢呐的军队主题,听到这里只能用 "惊艳"二字形容彭大师对中国民族乐器和配器功力之深了。他完全把中国合奏乐的配器写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交响美,像弹拨乐器是国乐中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因为西乐很 少这种乐器,也做不出那种效果。彭修文硬是把把他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二胡的弦乐构成具强烈节奏性的伴奏,带着相当不同其余作曲家一贯使用弦乐的手法,感觉上他已经把中国 乐器所谓的"交响性"先为后人提了一盏明灯,让大家不断惊叹之余,还能有所创新。后面的二胡旋律就是蛮传统的弦乐使用惯例,一相比较之下,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唢呐的军队主题段落,也让听过的人印象深刻,精采的击乐加上剽悍有劲的唢呐群,活生生的军队几乎是冲到了你面前了。第一次听到秦兵马俑,几乎每个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唢呐 莫属.紧接那一段细吹细打的音乐突然让人有江南丝竹风的感觉,小锣的节奏很漂亮,整段音乐令人印象深刻,在大合奏中是难得一见的细致国乐表现;末尾速度略略加快,全团几乎 是用尽全力拼出气势和震撼感。 在第二段主题中,模仿报更的锣鼓深夜打击和中音笙营造出的气氛棒呆了,使埙的独奏更哀凄(一段真是可怕,模仿军人的思乡之歌可以说是维妙维肖),紧接的弹拨(这里的阮 也相当引人注目)和伴奏的弦乐又把弹拨的特色再重奏中再度表达出来了。紧接着的动人旋律,透过古筝牵引,由琵琶伴萧及弦乐咏出,这一段凄美的程度可以说是和梁祝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跟随其后的是中胡和柳琴的二重奏,中胡几乎是英雄式的悲歌,柳琴的应和把这个才发明不到30年的国乐器特色表达出来,听完这一段可以说是心灵上的洗涤, 感觉真的是一种很奇妙说不出来的感受。这首曲子的弹拨表现真的是可圈可点,阮的表现是大合奏中最棒的一种表达手法,琵琶的激情,柳琴的温柔深情,等等,国乐的弹拨特色 让人感动。 第三个主题是同样的旋律,但因配器节奏的不同给出完全不同感受的国乐作曲手法,悲壮的音符让人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当时秦兵的深深呐喊和无奈。悲壮,除了悲壮还是 悲壮!哪怕曲子终了,音乐牵动的感情,仍然在狭小的书房回荡...... 或许有些人觉得整首曲子起伏极大,尤其是第二乐章只有几件乐器独奏(辅以轻伴奏),感觉作曲者似乎有点做作刻意去营造那些感觉。然而,曲子的主题既然是幻想曲, 自然便是作者在幻想之下的作品,我们应当欣赏的是他幻想的内容,类似电影场面的过场起伏,乐团精采的音响及作曲者的配器巧思。如果硬要以曲式或者严格的古典作曲 观点去看这首作品,未免流于小题大作。彭修文老师写曲子,一向很习惯声称他的音乐非雅非俗,他的用意就是想让听众去听他曲子里的内涵意境,去感受他常常自我谦称自己 作品的可听性,而不是拘泥于理论上。 目前,福茂、中唱和雨果均有秦兵马俑幻想曲的不同版本。雨果的这个版本,特色是一贯清楚干净清晰的录音,各部乐器清清楚楚,令人能够更清楚这首曲子中许多引人 注意的精采配器技巧。同时,这个录音是彭修文大师较晚期的录音,诠释略为不同,尤其是在第一乐章里节奏变慢,旋律不再流畅,彷佛士兵们步伐也不再稳健。 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不甘心的情绪,全曲更浓浓的带着无奈的气氛。这个版本,彭修文似乎想要更深入表达士兵内心及时势的无奈。因为乐曲录音清晰干净,第二乐章变得更清楚, 不需要调高音量,便能轻易的听见许多声部更细腻的表达。综合这些,都算是雨果版本的特色。不过,雨果的版本不乏缺点存在,首先是录音的编制,一听就知道人数相当少, 大约只有30到40人左右,麦克风都必须摆的很近,以利收音后以录音混音技巧弥补,整首曲子于弱奏处缺乏朦胧美,于强奏处又缺乏气势和魄力,在表达曲子意境上,有很不利的立足点。 彭修文的曲子在音色的变化上相当丰富,需要许多乐器去迭出种种强弱起伏的音色,以这一点来说,雨果的录音并不完美。 同时也因为混音的关系,听起来实在是不像真正在听乐团的感觉,每个声部虽然清晰但分离度很高,和声之美难以表达,声部之间互相支援去迭出音色的感觉,似乎被剥夺了。 至于福茂版本,也被刘汉盛推崇过,中唱的听来是似乎是早期LP上转录的录音,个人觉得没有可以引人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