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成功 √ 返回继续
音乐地址
下载链接
音乐ID
音乐歌词
音乐名称
音乐作者
当前位置:首页 >> 骇客武林 >> 骇客武林《《秦汉仕进制度》 卞恒沁解读》[MP3_LRC]
[00:00.00]90听音乐网 www.90T8.com  [00:00.30]你好, [00:01.27]欢迎每天听本书。 [00:03.26]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名叫秦汉试进制度。 [00:07.66]这个事进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00:10.52]士就是士大夫, [00:12.13]的士旁边加个单人旁学而优则仕的那个是。 [00:16.76]进就是进步的进, [00:19.20]试进是出来做官的意思, [00:21.90]试进制度就是盐读书人出来做官的制度。 [00:26.28]所以它还有一个名称叫选官制度。 [00:30.30]顾名思义, [00:31.45]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 [00:33.13]是说秦汉时期的中国是怎样选拔官员的。 [00:37.24]那么, [00:38.06]为什么要把秦汉两朝合在一起讲呢? [00:41.54]那是因为汉朝的选官制度对秦朝有一定的继承, [00:45.74]又做出了很多创新。 [00:48.06]了解秦汉的选官制度, [00:50.02]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现象, [00:52.39]那就是古代中国的宦官经常发挥很大的作用。 [00:56.95]我们有时候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宦官和士大夫之间的矛盾。 [01:01.92]比如徐克的电影新龙门客栈里面一上来的情节就是明朝东厂的太监在迫害大臣。 [01:10.10]其实, [01:10.86]这种现象的背后, [01:12.18]隐藏着古代中国的一个基本权力结构, [01:15.24]也就是皇帝、 [01:16.74]宦官和士大夫相互制衡的大三角。 [01:20.60]那么这个大三角是怎样形成的呢? [01:23.90]这就要一直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01:28.48]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01:32.51]但秦朝创立的选官制度却成为他们自己灭亡的原因之一。 [01:37.82]汉朝为了解决秦朝遗留下来的问题, [01:40.64]创造了新的选官制度。 [01:42.60]这套制度在当时是运行的很成功的, [01:46.09]但是他留下了一个后遗症, [01:48.88]为了解决这个后遗症, [01:50.56]皇帝不得不拉上宦官做帮手。 [01:53.56]那么前面说的大三角结构也就出现了。 [01:57.05]所以今天这本书可以让你迅速把握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 [02:02.51]还可以帮你了解这种结构背后的根源。 [02:06.64]秦汉试进制度这本书是研究秦汉选官制度的开山之作, [02:11.84]也是经典之作, [02:13.43]作者是黄流朱先生, [02:15.77]它是我国秦汉使领域的权威, [02:18.29]长期担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02:21.50]黄先生的这本书出版以后, [02:23.39]几乎所有研究秦汉选官制度的学者都会在论文里引用这本书。 [02:29.02]那么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讲一讲秦汉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02:36.78]第一个方面, [02:37.78]我们来说一下秦朝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 [02:41.05]这套制度和秦朝的灭亡又有着什么关系? [02:44.98]第二个方面, [02:46.01]我们来说, [02:46.97]汉朝为了解决秦朝遗留的问题, [02:49.52]又创造了怎样的选官制度? [02:52.28]在第三个方面, [02:53.70]我们说一下汉朝创造的选官制度为什么会推动皇帝、 [02:58.23]宦官和士大夫大三角结构的形成。 [03:02.80]好, [03:03.68]我们先来看秦朝的选官制度。 [03:06.98]我们都知道, [03:08.19]秦朝的前身是战国七雄中的秦国, [03:11.61]所以要讲秦朝的事情, [03:13.67]需要先从秦国讲起。 [03:15.88]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去秦国游览, [03:20.33]记录下了在秦国的见闻。 [03:22.82]在他的笔下, [03:24.05]秦国的官僚们做事严谨负责, [03:26.75]公私分明。 [03:28.08]可见, [03:28.75]秦国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来说是很成功的。 [03:32.58]那么, [03:33.31]秦国到底建立了一套怎样的选关制度呢? [03:37.02]这套制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03:40.30]军工入市为主, [03:42.14]多种途径并举。 [03:44.44]所谓军功入世, [03:46.01]就是凭借军功出来做官。 [03:48.56]这个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期建立的。 [03:51.95]在变法以前, [03:53.27]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 [03:55.46]贵族世代为官, [03:57.32]而这样显然不公平, [03:59.57]而且贵族的势力强大, [04:01.37]也不利于国君的统治。 [04:03.62]于是商鞅就规定, [04:05.76]在作战中砍下敌人的头颅, [04:08.34]就可以获得爵位。 [04:10.14]这个规定出台以后, [04:11.65]秦军士兵作战异常英勇。 [04:13.90]在战场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 [04:16.96]秦军士兵杀死敌人以后, [04:19.12]就砍下敌人的首级, [04:20.89]系在自己的腰间, [04:22.21]作为战利品, [04:23.23]然后继续投入战斗。 [04:25.66]秦军的勇猛让山东六国深感畏惧, [04:29.42]秦国于是被称为虎狼之国。 [04:33.14]除了军功入世, [04:34.71]当时的秦国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做官途径, [04:38.10]比如客卿入世。 [04:40.42]客卿是秦国专门为外来人才设置的官职。 [04:44.98]秦国的位置比较偏僻, [04:47.03]文化教育也长期比较落后, [04:49.64]所以秦国政府就特别重视招揽外来人才。 [04:53.92]在秦穆公时期, [04:55.34]有一位著名的大臣, [04:56.78]名叫百里奚, [04:58.13]被称为五羊皮大夫。 [05:00.98]他本来是晋国陪嫁的奴隶, [05:03.41]中途不堪受辱, [05:04.70]逃到了楚国, [05:05.84]帮楚人放牛。 [05:07.55]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本领, [05:09.53]于是就用五张羊皮的价格从楚人手上把他赎了出来, [05:14.27]任命他做了秦国的大夫。 [05:16.80]在百里奚的辅佐下, [05:18.52]秦国开始了崛起的进程, [05:21.01]而秦穆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05:24.96]不过, [05:25.87]在百里奚生活的时代, [05:27.79]秦国虽然重视外来人才, [05:29.86]但是并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 [05:32.65]在商鞅变法以后, [05:34.15]秦国才建立了客卿制度, [05:36.64]外来人才可以先在秦国做客卿, [05:39.37]等到为秦国立下了功劳, [05:41.35]就可能被委以更重要的官职了。 [05:44.74]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就曾在秦国担任客卿。 [05:49.46]后来他帮助秦国制定了连横政策, [05:52.70]还利用外交手段帮秦国获得了不少土地, [05:56.42]于是他被拜为秦国的国相。 [05:59.52]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丞相李斯, [06:02.65]原本是楚国的小官吏, [06:04.96]后来也来到秦国担任客卿。 [06:08.04]在当时还出了一件事。 [06:10.86]韩国派遣了一个叫郑国的间谍到秦国来修建灌溉水渠, [06:16.75]表面上是帮助秦国发展水利, [06:19.72]其实是想耗费秦国的国力, [06:22.00]让秦国顾不上攻打韩国。 [06:24.80]后来, [06:25.95]这个阴谋被秦王政, [06:27.60]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发觉了。 [06:30.18]秦王政非常愤怒, [06:31.83]就下令驱逐国内的所有客卿。 [06:35.00]而李斯当时也在要被驱逐的名单上, [06:38.31]他就给秦始皇写了一篇上书, [06:41.01]这篇文章很有名, [06:42.48]叫做谏逐客书。 [06:45.40]大意是, [06:46.76]秦国之所以强大, [06:48.32]就在于能够吸收各国的人才, [06:51.44]现在要驱逐客卿, [06:53.27]这对秦国是极为不利的。 [06:55.70]秦王正看到了这篇上书, [06:58.02]立刻冷静了下来, [06:59.49]撤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 [07:01.53]李斯也因此受到秦王政的赏识, [07:04.44]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 [07:07.26]而除了客卿入仕, [07:08.89]秦国还有一个重要的选官途径, [07:11.19]叫做游历入仕, [07:13.39]就是先当一个小吏, [07:15.58]然后再做官。 [07:17.58]官吏这两个字经常是并称的。 [07:20.92]其实官和吏是不一样的, [07:24.04]官是有级别的, [07:25.54]吏却没有级别, [07:27.13]属于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 [07:30.02]不过在秦国立这个群体却很受重视。 [07:34.29]因为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 [07:36.51]就实行严格的法制, [07:38.43]所有事情都要依据法律来决断, [07:41.25]迫切需求通晓法令的人才利益。 [07:44.52]这个群体对法令很熟悉。 [07:47.06]平时很多法令都需要他们去解释和推行, [07:52.08]所以秦国就对立这个群体大开方便之门, [07:55.68]允许他们通过一定的程序当上官。 [07:59.56]既然是先当吏再当官, [08:02.24]那么要怎样才能当上吏呢? [08:05.00]想要当上利, [08:06.18]可以通过推选的途径。 [08:08.34]推选是指地方官员向国家推荐人才, [08:12.52]而人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 [08:15.16]年龄要超过30岁, [08:17.09]平时在地方上口碑不错, [08:19.52]家里也要有点底子, [08:21.50]太穷也不行。 [08:23.10]要是觉得推选的要求比较高, [08:25.60]那也可以通过考试。 [08:27.58]秦国在地方上设置了学校, [08:30.10]学校里主要教学童认字学童年满17岁以后就可以参加考试, [08:36.25]考试主要考认字和书写, [08:38.68]通过以后也能当上一个小吏。 [08:42.02]那么当上了吏, [08:43.86]要怎么才能当上官呢? [08:46.08]主要的途径是考课, [08:48.81]考试的考, [08:49.87]上课的课。 [08:51.36]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业绩考核。 [08:55.20]当时每到年末, [08:57.22]县里的小吏就要统计本县今年的新增人口、 [09:01.18]新开垦的土地、 [09:02.59]财政收支以及治安状况, [09:04.90]报到县衙里, [09:06.13]由县里统一报到郡里, [09:08.59]郡里根据材料加以考核, [09:10.99]发现有业绩表现一贯优秀的, [09:13.39]就会上报国家, [09:14.74]把他提拔成正式的官员。 [09:17.50]我们刚才说的这些都是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前的选官制度。 [09:22.78]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以后, [09:24.86]又改革了选官制度, [09:26.75]当然这也是必然的。 [09:29.10]你想啊, [09:29.98]天下统一了, [09:31.18]不需要打仗了, [09:32.47]军工入世当然就行不通了, [09:35.35]天下都是一家了, [09:36.69]也就没有了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之分, [09:40.18]客卿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09:43.30]况且, [09:44.42]秦朝担负着创造新世界的使命。 [09:47.36]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 [09:49.13]就开始着手统一文字、 [09:51.26]货币和度量衡, [09:53.06]建立联系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 [09:55.70]巩固来之不易的大一统。 [09:58.34]然而, [09:59.19]要完成这件前无古人的事业, [10:01.38]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10:03.39]这个代价就是秦朝把制度中的人格化降低到了最低, [10:08.31]而这又和秦朝的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10:12.82]所谓人格化程度, [10:14.51]就是允许个人发挥多大的主观能动性。 [10:18.52]苏东坡曾经对秦朝提出了很尖锐的批评, [10:22.19]他说, [10:23.00]秦始皇不重视人才, [10:24.83]只重视法令, [10:26.21]官吏不必有什么才能, [10:27.83]只要能忠实地执行法令就可以了。 [10:30.70]这个批评很有道理, [10:32.87]秦朝官员确实只会机械地执行命令, [10:35.93]就好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 [10:38.42]对于秦始皇来说, [10:39.83]这种制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10:42.44]因为他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许多前无古人的事业。 [10:46.67]这个时候容不得有太多的争论, [10:49.28]如果说争来争去, [10:51.11]很多事情就执行不下去了。 [10:54.68]秦朝刚建立的时候, [10:56.49]朝廷上就发生了一场大争论, [10:59.31]儒家大学者淳于越反对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11:03.75]要求恢复周朝的分封制。 [11:06.14]而且, [11:06.47]他认为秦始皇要多听读书人的意见, [11:09.69]不要一意孤行。 [11:11.44]丞相李斯却认为, [11:13.04]读书人议论国事, [11:14.51]这会干扰国家的行政, [11:16.31]破坏秦朝的统一大业。 [11:18.82]于是, [11:19.64]秦始皇就在李斯的建议下, [11:21.69]下令焚毁诸子百家的著作, [11:24.44]只保留医药、 [11:25.97]占卜、 [11:26.75]种树之类的实用性书籍。 [11:29.33]百姓能够学习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秦朝的法令。 [11:33.62]想要学习法令, [11:34.94]就要拜官吏为师, [11:36.71]这个政策就叫以法为教, [11:39.53]以吏为师。 [11:41.32]法令在文化教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11:44.63]自然也会在官途径中占据主导。 [11:48.14]前面提到的游历入世, [11:50.06]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主流。 [11:54.26]但是, [11:55.23]在这种制度中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11:58.65]官员在行政中认法不认人, [12:01.23]缺乏人情味, [12:02.40]这就很容易造成底层民众的反抗。 [12:05.64]陈胜、 [12:06.14]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12:08.28]就是因为他们耽误了去戍守边疆的日期, [12:11.91]按照秦朝法律, [12:13.14]是要杀头的。 [12:14.60]而且, [12:15.24]陈胜吴广心里清楚, [12:17.16]秦朝法律丝毫不讲情面, [12:19.65]逃跑也是死, [12:20.85]***也是死, [12:21.96]还不如***, [12:23.19]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12:25.56]于是, [12:26.25]陈胜吴广振臂一呼, [12:28.29]天下响应, [12:29.58]秦朝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12:32.52]而这背后反映的问题是, [12:34.53]在那个交通和通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 [12:38.35]光靠刻板的法律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统治, [12:41.83]这是行不通的。 [12:43.33]因为当时的国家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 [12:47.38]如果法律规定不合理, [12:49.12]国家也无法及时修改。 [12:51.20]这时候, [12:52.14]官员再强制执行法律, [12:53.91]就有可能激发民变。 [12:56.82]好, [12:57.82]关于秦朝的选官制度, [12:59.47]我就为你讲到这里, [13:01.15]下面我们再来聊一聊汉朝。 [13:04.00]在秦朝灭亡以后, [13:05.54]类似的问题又留给了汉朝。 [13:08.30]汉朝初期基本继承了秦朝的主要制度, [13:11.54]这也叫汉城秦制, [13:13.94]所以当时汉朝的选官制度也和秦朝差不多。 [13:18.54]那么, [13:19.18]汉朝为什么不像秦朝那么短命呢? [13:22.24]这是因为汉朝初期实行了一种权宜之计, [13:26.14]在全国各地实行不同的法律。 [13:29.40]在原先秦国的本土, [13:31.36]也就是关中和巴蜀地区, [13:33.88]由****府直接管辖, [13:35.86]继续沿用秦朝留下的法律, [13:38.71]而其他地区分封给姓刘的诸侯王, [13:41.98]他们在各自的封国内部, [13:43.72]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来自行立法。 [13:47.04]这套制度就比较有弹性, [13:49.66]避免了汉朝重蹈秦朝的覆辙。 [13:52.82]但是, [13:53.67]这是以降低国家的统一程度为代价的, [13:56.73]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13:58.98]汉文帝继位以后, [14:00.30]开始着手改革选官制度。 [14:02.85]他在公元前178年写下了一道诏书, [14:06.51]要求政府官员向中央推荐品德高尚又敢于向皇帝提意见的人才。 [14:13.08]到了公元前165年, [14:15.52]汉文帝又下了一道类似的诏书, [14:18.07]而且还亲自对各地推荐来的人才进行面试, [14:22.69]这次获得推荐的有100多人。 [14:25.48]其中有一个人在面世中表现特别出色, [14:28.94]于是直接被任命为钟大夫, [14:31.76]这个人就是汉朝的名臣晁错。 [14:35.14]也就是这个晁错后来建议汉景帝颁布削藩的命令, [14:39.68]打击地方诸侯王的势力。 [14:41.72]于是诸侯王起兵***, [14:44.18]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14:47.12]可见, [14:48.00]在汉文帝时期, [14:49.20]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选官制度。 [14:52.05]这个制度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4:54.84]首先是皇帝下诏书, [14:57.03]制定选择人才的标准, [14:59.19]接着就是政府官员按照标准向皇帝推荐人才。 [15:04.08]最后, [15:04.87]皇帝亲自对推荐过来的人才进行面试, [15:08.35]根据他们的表现授予不同的官职。 [15:11.52]这套制度就是后世所谓的察举制。 [15:15.42]差距之下, [15:16.72]针对不同领域的人才制定了不同的选人标准, [15:20.47]而这些标准就形成了各种科目。 [15:23.48]汉文帝要找的都是人品正直, [15:26.16]敢于向皇帝提意见的人才, [15:28.65]这个标准就变成了察举制的第一个科目, [15:31.71]叫做贤良方正, [15:33.87]就是品德高尚又敢于提意见的人。 [15:37.56]你看, [15:38.47]这个标准刚好和秦朝对官员的要求是反的。 [15:42.64]秦朝要的是纯粹的办事机器, [15:45.25]汉朝却开始注意适度发挥官员的主观意志。 [15:49.42]而且一个人能够被推荐上来, [15:51.95]说明他在地方上很有道德声望, [15:54.68]一个拥有道德声望的人, [15:56.47]做官以后也更可能受到百姓的欢迎。 [16:00.44]察举制的完全确立是在汉武帝的时候, [16:03.93]因为察举制当中最重要的科目孝廉科是在汉武帝在位期间确立的。 [16:09.90]孝就是孝顺父母, [16:12.25]廉就是清廉政治。 [16:14.72]公元前134年, [16:16.89]汉武帝在儒家大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 [16:20.10]颁发了一道诏书, [16:21.72]命令全国各郡的地方长官都要向朝廷推举孝廉。 [16:26.00]两人所谓的举孝廉就这样开始了。 [16:29.88]孝廉是察举制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科目。 [16:33.80]因为举孝廉是定期的, [16:35.61]每年都会进行一次, [16:37.14]这说明察举制已经成为一项正式的制度。 [16:41.52]除了贤良、 [16:42.48]方正和孝廉之外, [16:44.17]察举制在当时还发展出了一些其他科目。 [16:48.04]有的科目是选拔某些领域的专门人才, [16:51.29]比如民法科选拔的就是熟知法律的人才, [16:56.15]联吏科选拔的是地方官吏当中有功劳的人。 [17:00.47]各种科目相互配合, [17:02.45]察举制度也就得到了完善。 [17:05.72]孝廉这个科目自从诞生以来, [17:08.10]就一直是察举制的主流。 [17:10.68]这背后其实是反映了儒家思想地位的上升。 [17:14.86]儒家最看重的品德就是孝。 [17:17.55]儒家经典孝经在开篇就说孝德之本也, [17:23.29]意思就是说孝顺父母是道德的根本。 [17:27.04]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 [17:28.63]就很少会去做坏事。 [17:30.82]汉朝皇帝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17:34.34]注意在社会上弘扬孝道, [17:36.77]甚至皇帝的谥号前面也要加个孝字。 [17:40.64]比如汉武帝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 [17:45.82]在察举制度确立以后, [17:47.93]汉朝终于解决了秦朝留下的问题。 [17:51.20]察举制度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17:54.80]有许多著名的大臣都是通过举孝廉走上了仕途。 [17:59.30]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精彩片段叫武乡侯骂死王朗, [18:05.07]诸葛亮舌战王朗, [18:06.66]上来一句话就掀了王朗的老底。 [18:09.74]你世居东海之滨, [18:11.73]初举孝廉入市。 [18:14.22]意思是你世代居住在东海旁边, [18:17.32]当初是通过举孝廉才成为了汉朝的大臣。 [18:21.12]言下之意是说, [18:22.72]你原本是汉朝的臣子, [18:24.61]却背叛了汉朝, [18:25.96]投靠了曹魏。 [18:27.66]这一段是小说家虚构的, [18:30.34]不过历史上的王朗确实曾经被举为孝廉。 [18:34.66]其实, [18:35.93]许多我们熟悉的人物, [18:37.58]比如曹操、 [18:39.05]孙权、 [18:39.89]袁术、 [18:40.79]公孙瓒, [18:41.69]都曾经有过举孝廉的经历。 [18:44.42]甚至到了明清时期, [18:46.01]科举制已经实行了很久, [18:48.20]民间仍然习惯性地把举人称为孝廉, [18:52.13]这就是察举制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18:56.44]察举制的出现, [18:57.77]不仅是选官制度上的改革, [18:59.87]也标志着古代中国的统治策略发生了变化。 [19:03.90]秦朝的选官制度重视军功, [19:06.43]重视法令, [19:07.75]汉朝建立的察举制却更重视道德和伦理, [19:11.89]这说明统治者开始有意识的利用道德力量来为自身服务, [19:17.23]而这种道德力量的代表就是儒家。 [19:20.60]儒家诗人也逐渐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19:25.78]不过, [19:26.87]察举制在东汉逐渐发生了变异。 [19:30.14]东汉是一个豪族社会, [19:32.12]所谓豪族, [19:33.17]就是拥有很大社会势力的家族, [19:35.96]当时全国各地都分布着豪族势力。 [19:39.68]你想啊, [19:40.47]在察举制中, [19:41.67]谁更容易获得官员的推荐呢? [19:44.10]当然是有钱有势的人呢。 [19:46.38]而且对于官员来说, [19:48.36]推荐豪族的子弟, [19:49.77]也就跟豪族交上了朋友, [19:52.08]对自己也有好处。 [19:53.98]所以到了东汉中期以后, [19:56.57]察举制就渐渐被豪族把持, [19:59.18]越来越不公平了。 [20:01.07]当时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的, [20:03.95]举秀才不知书, [20:06.11]举孝廉赋别居。 [20:08.84]意思是说, [20:10.04]察举上来的秀才根本就没学问, [20:12.95]察举上来的孝廉却连父亲都不肯赡养。 [20:16.82]到了魏晋时期, [20:18.36]豪族世代为官, [20:19.89]也就成为所谓的士族, [20:22.11]察举制度发展成了九品中正制。 [20:25.64]九品中正制规定在地方上的州郡设置一个中正, [20:30.48]中正根据家世、 [20:32.22]德行等标准, [20:33.45]给当地的士人确定等级。 [20:36.18]当时把人才分为9个等级, [20:38.74]中正负责确定某个人才属于哪一等。 [20:42.22]担任中正的一般是地方的士族, [20:45.65]他们在评定等级的时候, [20:47.36]当然也会偏向士族的子弟, [20:50.12]更何况, [20:51.05]家世在九品中正制中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的公开标准。 [20:56.42]士族操纵选官的现象也就被合法化了, [21:00.03]所以在九品中正之下, [21:02.10]出现了上品无寒门, [21:04.29]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1:06.62]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变异, [21:09.51]也是察举制走向衰落的标志。 [21:12.56]到了隋唐时期, [21:14.04]察举制就逐渐被更为公平的科举制取代了。 [21:19.14]好, [21:19.99]到这里我已经为你讲完了汉朝在选官制度上的创新和突破, [21:25.33]也就是察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21:28.64]察举制实行自下而上的推选, [21:31.71]看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21:33.78]这解决了秦朝选官制度遗留的问题, [21:36.72]那就是只重视自上而下的控制, [21:39.87]官员不讲人情味。 [21:41.84]但是, [21:42.84]汉朝的选官制度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21:45.93]那就是官员背后拥有地方势力, [21:48.99]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 [21:51.32]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21:53.10]又开始寻找新的对策, [21:55.29]而这就回到了本期音频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 [21:59.52]汉朝确立的选官制度为什么会推动皇帝、 [22:03.21]宦官和士大夫大三角结构的形成? [22:07.08]前面我们讲到, [22:08.68]汉朝的察举制中规定, [22:10.57]地方长官要向中央推荐人才, [22:13.78]那全国那么多地方, [22:15.34]每年各地推荐多少人上来? [22:17.59]这个你得一碗水端平吧。 [22:20.08]汉武帝当年强制规定, [22:22.37]全国各郡的行政长官必须每年推举孝廉两人, [22:27.23]可问题是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并不均衡, [22:31.64]这样搞平均主义显然是不公平的。 [22:34.94]自从这个制度实行以来, [22:36.74]就开始有人抱怨, [22:38.45]而到了东汉第4位皇帝汉和帝在位期间, [22:42.02]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 [22:44.20]当时全国比较大的郡人口多达百万以上, [22:48.26]小郡不过几万人。 [22:50.39]终于, [22:50.84]在大臣们的建议下, [22:52.31]汉和帝下令按照各郡人口来确定举孝廉的名额, [22:57.74]人口不满20万的郡, [22:59.63]两年举一个孝廉。 [23:01.68]20万人以上, [23:03.13]一年一个, [23:04.45]40万人以上, [23:05.65]一年两个, [23:06.76]以此类推。 [23:08.08]如果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郡, [23:10.57]一年就可以举5个笑脸。 [23:13.46]一个人即使才华出众, [23:15.54]要是他生在一个人口不满20万人的小俊, [23:18.78]那要每隔两年才能等到一次举孝廉的机会。 [23:22.98]而这里面可大有学问, [23:25.63]这暗含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3:27.43]叫做代表性。 [23:29.60]****府要想控制全国, [23:32.10]就要从全国各地选拔官员, [23:34.56]让他们代表地方说话, [23:36.39]担任中央联系地方的纽带。 [23:39.20]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 [23:41.43]官员的代表性那可是事关国家统一的大事。 [23:45.52]不过, [23:46.25]重视官员的代表性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23:49.70]那就是朝廷上的官员们往往在地方上都有自己的势力, [23:54.68]有时候连皇帝也不敢得罪他们。 [23:57.38]尤其是在地方豪族的势力崛起以后, [24:00.62]朝廷官员事实上就成了豪族的代表。 [24:04.10]这种现象在东汉表现得尤其明显。 [24:07.84]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就是在豪族的支持之下才建立了政权。 [24:13.38]所以, [24:14.02]东汉从建国之初就确立了皇权与豪族共同统治的传统。 [24:19.80]朝廷上的官员很多都有豪族背景, [24:23.29]这些官员在朝廷上做官, [24:25.24]在地方上也有自己的家族势力, [24:28.03]一个上通下达的士大夫阶层也就形成了, [24:32.08]一些士大夫家族甚至可以长期占据高位。 [24:35.62]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 [24:37.54]家里号称四世三公, [24:40.00]就是连续四代人都位列三公, [24:42.79]可见他们的政治势力有多大了。 [24:46.38]士大夫势力膨胀, [24:48.07]皇权就受到了威胁, [24:49.84]于是皇帝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帮手, [24:52.99]也就是宦官。 [24:54.56]宦官成天住在宫里, [24:56.76]背后没有地方势力做后盾, [24:59.13]也就只能听命于皇帝。 [25:01.40]所以士大夫经常说自己以国为家, [25:05.13]其实最多只是一种情怀。 [25:07.74]士大夫很多都有家族势力, [25:09.87]怎么可能以国为家呢? [25:12.06]真正以国为家的其实是宦官, [25:15.57]他们没有家族势力, [25:17.07]只能做皇权的寄生虫。 [25:19.24]于是, [25:20.03]东汉的宦官就经常在皇帝的授意下和士大夫发生冲突。 [25:25.62]汉桓帝在位时期, [25:27.34]宦官的势力很大, [25:29.02]朝廷上的士大夫对宦官很不满, [25:31.42]就集体上书抨击宦官。 [25:34.04]宦官们骗取了皇帝的支持, [25:36.33]对士大夫进行大规模迫害, [25:38.88]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 [25:41.70]党就是结党的党, [25:43.39]锢就是禁锢的锢。 [25:45.48]党锢的意思就是把士大夫一党都禁锢起来。 [25:49.62]当固执祸发生以后, [25:51.43]士大夫对汉朝离心离德, [25:53.86]埋下了东汉灭亡的祸根。 [25:56.32]有的士大夫甚至还编造了一个预言, [25:59.05]叫汉行气尽, [26:01.27]皇家当兴。 [26:02.92]这里汉行气尽, [26:04.31]就是说汉朝气数已尽。 [26:06.89]皇家当星的黄是黄色的黄, [26:09.65]意思是以黄色为标志的势力即将崛起。 [26:13.72]为什么是黄色呢? [26:15.29]因为黄色在五行中代表土, [26:18.11]当时习惯用五行相生来解释王朝兴亡, [26:21.80]东汉对应的五行是火, [26:23.84]所以又叫炎汉。 [26:25.94]炎就是两个火吗? [26:27.75]在五行中, [26:28.75]火可以生土, [26:30.36]因为火烧出来的草木灰, [26:32.34]那就是土吗? [26:33.81]所以汗行气尽, [26:35.85]皇家当兴, [26:37.08]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理论, [26:39.09]诅咒东汉王朝快点灭亡。 [26:42.04]一些历史学家指出, [26:44.06]这两句话和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 [26:48.11]黄天当立非常相似。 [26:50.63]黄巾起义很可能不是纯粹的农民起义, [26:54.02]农民其实是受到了士大夫的挑唆才***的。 [26:58.64]你看, [26:59.67]汉朝确立的选官制度, [27:01.44]特别重视官员的代表性, [27:03.54]这是治理大一统帝国的必然要求。 [27:06.33]但是这也导致朝廷的士大夫背后总会存在一定的地方势力, [27:11.85]皇帝就经常需要重用宦官, [27:14.37]对他们进行制衡。 [27:17.14]在中国的历史上, [27:18.65]有所谓的三次宦官***时代的说法, [27:22.10]第一次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东汉末年。 [27:25.80]第二次宦官***时代是唐代后期, [27:29.26]当时地方士族的势力很强大, [27:32.23]成为士大夫的主要来源。 [27:34.42]士大夫仗着自己有地方势力撑腰, [27:36.94]对皇帝若即若离。 [27:39.34]公元783年, [27:41.06]也就是唐德宗在位期间, [27:43.67]军队因为不满朝廷的赏赐, [27:45.83]发生了哗变, [27:47.27]叛军攻陷了长安, [27:48.95]唐德宗仓皇逃跑。 [27:51.36]在这场叛乱中, [27:52.64]士大夫纷纷逃跑, [27:54.28]有的甚至还投降了叛军, [27:56.71]反倒是宦官一直守在唐德宗身边, [27:59.68]让他很感动。 [28:01.28]于是, [28:02.04]在叛军被平定以后, [28:03.78]唐德宗大肆重用宦官, [28:06.12]甚至把保卫皇帝的神策军交给宦官掌控。 [28:10.12]宦官掌握了神策军, [28:11.93]也就掌握了皇帝的生死, [28:13.97]甚至可以反过来威胁皇权。 [28:17.14]后来在唐敬宗在位期间, [28:19.64]宦官甚至发动了政变, [28:21.32]把唐敬宗给杀了, [28:22.94]另立新君, [28:23.93]也就是唐文帝。 [28:26.10]唐文帝不甘心受宦官的操纵, [28:28.66]就暗地里联合士大夫, [28:30.70]准备通过政变把宦官一网打尽。 [28:33.78]结果计划泄露, [28:35.44]政变失败, [28:36.52]宦官们在长安城中大肆屠杀士大夫, [28:40.03]光是受到株连的就有1000多人。 [28:43.28]你看, [28:44.16]在皇帝、 [28:45.00]宦官和士大夫的大三角关系中, [28:47.82]皇帝也不是只会联合宦官对付士大夫, [28:51.57]如果宦官的势力大了, [28:53.37]皇帝也会反过来联合士大夫对付宦官。 [28:57.56]而第三次宦官***时代是在明代晚期, [29:01.29]也就是电影新龙门客栈故事发生的背景。 [29:05.46]当时, [29:06.07]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江南士绅开始崛起, [29:09.46]于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也逐渐抬头, [29:13.54]双方打得你死我活。 [29:15.86]所以, [29:16.44]中国历史上的宦官很少有名声好的, [29:19.80]因为他们对士大夫而言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29:23.91]而史书偏偏又都是由士大夫来写的, [29:27.57]皇帝、 [29:28.32]士大夫和宦官形成了一个相互制衡的大三角。 [29:32.98]而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权力结构。 [29:37.82]好, [29:38.61]这本书我就为你讲到这里, [29:40.89]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29:44.12]第一个部分我们说了, [29:46.29]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前, [29:48.06]实行军功入世为主, [29:49.95]多种选官途径并存的制度。 [29:52.56]在统一天下以后, [29:54.07]游历入市逐渐成为主流, [29:56.77]精通法令, [29:57.73]能够忠实执行命令成为选官最重要的标准, [30:01.63]而这导致官员在行政中认法不认人, [30:04.72]缺乏人情味。 [30:06.10]秦朝的灭亡和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30:09.98]第二个部分我们说了, [30:11.97]为了解决秦朝选官制度的问题, [30:14.61]汉文帝开创了察举制, [30:17.25]汉武帝又创立了一年一度的举孝廉制度, [30:20.88]察举制于是走向了成熟。 [30:23.76]察举制在东汉时期逐渐被豪族把持, [30:27.22]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了九品中正制, [30:30.43]这标志着察举制的变异和衰落。 [30:34.44]第三个方面, [30:35.56]我们说到汉朝创立的察举制, [30:38.17]又导致官员和地方势力相结合, [30:41.05]成为一个上通下达的士大夫阶层。 [30:44.14]皇帝为了制约士大夫, [30:45.82]经常拉上宦官做帮手。 [30:48.08]皇帝、 [30:48.93]宦官、 [30:49.59]士大夫的权力大三角也就成型了, [30:52.65]而这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权力结构。 [30:56.82]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宦官***时代, [30:59.40]也就是东汉末年、 [31:01.35]唐朝后期和明朝晚期, [31:03.84]在背后都是这个权力大三角在起作用。 [31:08.36]你看, [31:09.42]汉朝为了解决秦朝的问题, [31:11.49]创立了察举制。 [31:13.11]察举制虽然解决了旧问题, [31:15.12]又产生了新问题, [31:16.59]留待后人去解决。 [31:18.60]人类制度的演化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解决旧问题, [31:22.68]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 [31:25.68]好, [31:26.65]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31:29.41]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 [31:32.02]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 [31:35.90]恭喜你, [31:37.08]又听完了一本书。 

LRC动态歌词下载

[00:00.00]90听音乐网 www.90T8.com
[00:00.30]你好,
[00:01.27]欢迎每天听本书。
[00:03.26]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书名叫秦汉试进制度。
[00:07.66]这个事进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00:10.52]士就是士大夫,
[00:12.13]的士旁边加个单人旁学而优则仕的那个是。
[00:16.76]进就是进步的进,
[00:19.20]试进是出来做官的意思,
[00:21.90]试进制度就是盐读书人出来做官的制度。
[00:26.28]所以它还有一个名称叫选官制度。
[00:30.30]顾名思义,
[00:31.45]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
[00:33.13]是说秦汉时期的中国是怎样选拔官员的。
[00:37.24]那么,
[00:38.06]为什么要把秦汉两朝合在一起讲呢?
[00:41.54]那是因为汉朝的选官制度对秦朝有一定的继承,
[00:45.74]又做出了很多创新。
[00:48.06]了解秦汉的选官制度,
[00:50.02]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现象,
[00:52.39]那就是古代中国的宦官经常发挥很大的作用。
[00:56.95]我们有时候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宦官和士大夫之间的矛盾。
[01:01.92]比如徐克的电影新龙门客栈里面一上来的情节就是明朝东厂的太监在迫害大臣。
[01:10.10]其实,
[01:10.86]这种现象的背后,
[01:12.18]隐藏着古代中国的一个基本权力结构,
[01:15.24]也就是皇帝、
[01:16.74]宦官和士大夫相互制衡的大三角。
[01:20.60]那么这个大三角是怎样形成的呢?
[01:23.90]这就要一直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01:28.48]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01:32.51]但秦朝创立的选官制度却成为他们自己灭亡的原因之一。
[01:37.82]汉朝为了解决秦朝遗留下来的问题,
[01:40.64]创造了新的选官制度。
[01:42.60]这套制度在当时是运行的很成功的,
[01:46.09]但是他留下了一个后遗症,
[01:48.88]为了解决这个后遗症,
[01:50.56]皇帝不得不拉上宦官做帮手。
[01:53.56]那么前面说的大三角结构也就出现了。
[01:57.05]所以今天这本书可以让你迅速把握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
[02:02.51]还可以帮你了解这种结构背后的根源。
[02:06.64]秦汉试进制度这本书是研究秦汉选官制度的开山之作,
[02:11.84]也是经典之作,
[02:13.43]作者是黄流朱先生,
[02:15.77]它是我国秦汉使领域的权威,
[02:18.29]长期担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02:21.50]黄先生的这本书出版以后,
[02:23.39]几乎所有研究秦汉选官制度的学者都会在论文里引用这本书。
[02:29.02]那么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讲一讲秦汉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02:36.78]第一个方面,
[02:37.78]我们来说一下秦朝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
[02:41.05]这套制度和秦朝的灭亡又有着什么关系?
[02:44.98]第二个方面,
[02:46.01]我们来说,
[02:46.97]汉朝为了解决秦朝遗留的问题,
[02:49.52]又创造了怎样的选官制度?
[02:52.28]在第三个方面,
[02:53.70]我们说一下汉朝创造的选官制度为什么会推动皇帝、
[02:58.23]宦官和士大夫大三角结构的形成。
[03:02.80]好,
[03:03.68]我们先来看秦朝的选官制度。
[03:06.98]我们都知道,
[03:08.19]秦朝的前身是战国七雄中的秦国,
[03:11.61]所以要讲秦朝的事情,
[03:13.67]需要先从秦国讲起。
[03:15.88]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去秦国游览,
[03:20.33]记录下了在秦国的见闻。
[03:22.82]在他的笔下,
[03:24.05]秦国的官僚们做事严谨负责,
[03:26.75]公私分明。
[03:28.08]可见,
[03:28.75]秦国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来说是很成功的。
[03:32.58]那么,
[03:33.31]秦国到底建立了一套怎样的选关制度呢?
[03:37.02]这套制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03:40.30]军工入市为主,
[03:42.14]多种途径并举。
[03:44.44]所谓军功入世,
[03:46.01]就是凭借军功出来做官。
[03:48.56]这个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期建立的。
[03:51.95]在变法以前,
[03:53.27]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
[03:55.46]贵族世代为官,
[03:57.32]而这样显然不公平,
[03:59.57]而且贵族的势力强大,
[04:01.37]也不利于国君的统治。
[04:03.62]于是商鞅就规定,
[04:05.76]在作战中砍下敌人的头颅,
[04:08.34]就可以获得爵位。
[04:10.14]这个规定出台以后,
[04:11.65]秦军士兵作战异常英勇。
[04:13.90]在战场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
[04:16.96]秦军士兵杀死敌人以后,
[04:19.12]就砍下敌人的首级,
[04:20.89]系在自己的腰间,
[04:22.21]作为战利品,
[04:23.23]然后继续投入战斗。
[04:25.66]秦军的勇猛让山东六国深感畏惧,
[04:29.42]秦国于是被称为虎狼之国。
[04:33.14]除了军功入世,
[04:34.71]当时的秦国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做官途径,
[04:38.10]比如客卿入世。
[04:40.42]客卿是秦国专门为外来人才设置的官职。
[04:44.98]秦国的位置比较偏僻,
[04:47.03]文化教育也长期比较落后,
[04:49.64]所以秦国政府就特别重视招揽外来人才。
[04:53.92]在秦穆公时期,
[04:55.34]有一位著名的大臣,
[04:56.78]名叫百里奚,
[04:58.13]被称为五羊皮大夫。
[05:00.98]他本来是晋国陪嫁的奴隶,
[05:03.41]中途不堪受辱,
[05:04.70]逃到了楚国,
[05:05.84]帮楚人放牛。
[05:07.55]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本领,
[05:09.53]于是就用五张羊皮的价格从楚人手上把他赎了出来,
[05:14.27]任命他做了秦国的大夫。
[05:16.80]在百里奚的辅佐下,
[05:18.52]秦国开始了崛起的进程,
[05:21.01]而秦穆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05:24.96]不过,
[05:25.87]在百里奚生活的时代,
[05:27.79]秦国虽然重视外来人才,
[05:29.86]但是并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
[05:32.65]在商鞅变法以后,
[05:34.15]秦国才建立了客卿制度,
[05:36.64]外来人才可以先在秦国做客卿,
[05:39.37]等到为秦国立下了功劳,
[05:41.35]就可能被委以更重要的官职了。
[05:44.74]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就曾在秦国担任客卿。
[05:49.46]后来他帮助秦国制定了连横政策,
[05:52.70]还利用外交手段帮秦国获得了不少土地,
[05:56.42]于是他被拜为秦国的国相。
[05:59.52]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丞相李斯,
[06:02.65]原本是楚国的小官吏,
[06:04.96]后来也来到秦国担任客卿。
[06:08.04]在当时还出了一件事。
[06:10.86]韩国派遣了一个叫郑国的间谍到秦国来修建灌溉水渠,
[06:16.75]表面上是帮助秦国发展水利,
[06:19.72]其实是想耗费秦国的国力,
[06:22.00]让秦国顾不上攻打韩国。
[06:24.80]后来,
[06:25.95]这个阴谋被秦王政,
[06:27.60]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发觉了。
[06:30.18]秦王政非常愤怒,
[06:31.83]就下令驱逐国内的所有客卿。
[06:35.00]而李斯当时也在要被驱逐的名单上,
[06:38.31]他就给秦始皇写了一篇上书,
[06:41.01]这篇文章很有名,
[06:42.48]叫做谏逐客书。
[06:45.40]大意是,
[06:46.76]秦国之所以强大,
[06:48.32]就在于能够吸收各国的人才,
[06:51.44]现在要驱逐客卿,
[06:53.27]这对秦国是极为不利的。
[06:55.70]秦王正看到了这篇上书,
[06:58.02]立刻冷静了下来,
[06:59.49]撤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
[07:01.53]李斯也因此受到秦王政的赏识,
[07:04.44]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
[07:07.26]而除了客卿入仕,
[07:08.89]秦国还有一个重要的选官途径,
[07:11.19]叫做游历入仕,
[07:13.39]就是先当一个小吏,
[07:15.58]然后再做官。
[07:17.58]官吏这两个字经常是并称的。
[07:20.92]其实官和吏是不一样的,
[07:24.04]官是有级别的,
[07:25.54]吏却没有级别,
[07:27.13]属于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
[07:30.02]不过在秦国立这个群体却很受重视。
[07:34.29]因为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
[07:36.51]就实行严格的法制,
[07:38.43]所有事情都要依据法律来决断,
[07:41.25]迫切需求通晓法令的人才利益。
[07:44.52]这个群体对法令很熟悉。
[07:47.06]平时很多法令都需要他们去解释和推行,
[07:52.08]所以秦国就对立这个群体大开方便之门,
[07:55.68]允许他们通过一定的程序当上官。
[07:59.56]既然是先当吏再当官,
[08:02.24]那么要怎样才能当上吏呢?
[08:05.00]想要当上利,
[08:06.18]可以通过推选的途径。
[08:08.34]推选是指地方官员向国家推荐人才,
[08:12.52]而人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
[08:15.16]年龄要超过30岁,
[08:17.09]平时在地方上口碑不错,
[08:19.52]家里也要有点底子,
[08:21.50]太穷也不行。
[08:23.10]要是觉得推选的要求比较高,
[08:25.60]那也可以通过考试。
[08:27.58]秦国在地方上设置了学校,
[08:30.10]学校里主要教学童认字学童年满17岁以后就可以参加考试,
[08:36.25]考试主要考认字和书写,
[08:38.68]通过以后也能当上一个小吏。
[08:42.02]那么当上了吏,
[08:43.86]要怎么才能当上官呢?
[08:46.08]主要的途径是考课,
[08:48.81]考试的考,
[08:49.87]上课的课。
[08:51.36]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业绩考核。
[08:55.20]当时每到年末,
[08:57.22]县里的小吏就要统计本县今年的新增人口、
[09:01.18]新开垦的土地、
[09:02.59]财政收支以及治安状况,
[09:04.90]报到县衙里,
[09:06.13]由县里统一报到郡里,
[09:08.59]郡里根据材料加以考核,
[09:10.99]发现有业绩表现一贯优秀的,
[09:13.39]就会上报国家,
[09:14.74]把他提拔成正式的官员。
[09:17.50]我们刚才说的这些都是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前的选官制度。
[09:22.78]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以后,
[09:24.86]又改革了选官制度,
[09:26.75]当然这也是必然的。
[09:29.10]你想啊,
[09:29.98]天下统一了,
[09:31.18]不需要打仗了,
[09:32.47]军工入世当然就行不通了,
[09:35.35]天下都是一家了,
[09:36.69]也就没有了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之分,
[09:40.18]客卿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09:43.30]况且,
[09:44.42]秦朝担负着创造新世界的使命。
[09:47.36]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
[09:49.13]就开始着手统一文字、
[09:51.26]货币和度量衡,
[09:53.06]建立联系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
[09:55.70]巩固来之不易的大一统。
[09:58.34]然而,
[09:59.19]要完成这件前无古人的事业,
[10:01.38]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10:03.39]这个代价就是秦朝把制度中的人格化降低到了最低,
[10:08.31]而这又和秦朝的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10:12.82]所谓人格化程度,
[10:14.51]就是允许个人发挥多大的主观能动性。
[10:18.52]苏东坡曾经对秦朝提出了很尖锐的批评,
[10:22.19]他说,
[10:23.00]秦始皇不重视人才,
[10:24.83]只重视法令,
[10:26.21]官吏不必有什么才能,
[10:27.83]只要能忠实地执行法令就可以了。
[10:30.70]这个批评很有道理,
[10:32.87]秦朝官员确实只会机械地执行命令,
[10:35.93]就好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
[10:38.42]对于秦始皇来说,
[10:39.83]这种制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10:42.44]因为他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许多前无古人的事业。
[10:46.67]这个时候容不得有太多的争论,
[10:49.28]如果说争来争去,
[10:51.11]很多事情就执行不下去了。
[10:54.68]秦朝刚建立的时候,
[10:56.49]朝廷上就发生了一场大争论,
[10:59.31]儒家大学者淳于越反对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11:03.75]要求恢复周朝的分封制。
[11:06.14]而且,
[11:06.47]他认为秦始皇要多听读书人的意见,
[11:09.69]不要一意孤行。
[11:11.44]丞相李斯却认为,
[11:13.04]读书人议论国事,
[11:14.51]这会干扰国家的行政,
[11:16.31]破坏秦朝的统一大业。
[11:18.82]于是,
[11:19.64]秦始皇就在李斯的建议下,
[11:21.69]下令焚毁诸子百家的著作,
[11:24.44]只保留医药、
[11:25.97]占卜、
[11:26.75]种树之类的实用性书籍。
[11:29.33]百姓能够学习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秦朝的法令。
[11:33.62]想要学习法令,
[11:34.94]就要拜官吏为师,
[11:36.71]这个政策就叫以法为教,
[11:39.53]以吏为师。
[11:41.32]法令在文化教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11:44.63]自然也会在官途径中占据主导。
[11:48.14]前面提到的游历入世,
[11:50.06]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主流。
[11:54.26]但是,
[11:55.23]在这种制度中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11:58.65]官员在行政中认法不认人,
[12:01.23]缺乏人情味,
[12:02.40]这就很容易造成底层民众的反抗。
[12:05.64]陈胜、
[12:06.14]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12:08.28]就是因为他们耽误了去戍守边疆的日期,
[12:11.91]按照秦朝法律,
[12:13.14]是要杀头的。
[12:14.60]而且,
[12:15.24]陈胜吴广心里清楚,
[12:17.16]秦朝法律丝毫不讲情面,
[12:19.65]逃跑也是死,
[12:20.85]***也是死,
[12:21.96]还不如***,
[12:23.19]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12:25.56]于是,
[12:26.25]陈胜吴广振臂一呼,
[12:28.29]天下响应,
[12:29.58]秦朝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12:32.52]而这背后反映的问题是,
[12:34.53]在那个交通和通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
[12:38.35]光靠刻板的法律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统治,
[12:41.83]这是行不通的。
[12:43.33]因为当时的国家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
[12:47.38]如果法律规定不合理,
[12:49.12]国家也无法及时修改。
[12:51.20]这时候,
[12:52.14]官员再强制执行法律,
[12:53.91]就有可能激发民变。
[12:56.82]好,
[12:57.82]关于秦朝的选官制度,
[12:59.47]我就为你讲到这里,
[13:01.15]下面我们再来聊一聊汉朝。
[13:04.00]在秦朝灭亡以后,
[13:05.54]类似的问题又留给了汉朝。
[13:08.30]汉朝初期基本继承了秦朝的主要制度,
[13:11.54]这也叫汉城秦制,
[13:13.94]所以当时汉朝的选官制度也和秦朝差不多。
[13:18.54]那么,
[13:19.18]汉朝为什么不像秦朝那么短命呢?
[13:22.24]这是因为汉朝初期实行了一种权宜之计,
[13:26.14]在全国各地实行不同的法律。
[13:29.40]在原先秦国的本土,
[13:31.36]也就是关中和巴蜀地区,
[13:33.88]由****府直接管辖,
[13:35.86]继续沿用秦朝留下的法律,
[13:38.71]而其他地区分封给姓刘的诸侯王,
[13:41.98]他们在各自的封国内部,
[13:43.72]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来自行立法。
[13:47.04]这套制度就比较有弹性,
[13:49.66]避免了汉朝重蹈秦朝的覆辙。
[13:52.82]但是,
[13:53.67]这是以降低国家的统一程度为代价的,
[13:56.73]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13:58.98]汉文帝继位以后,
[14:00.30]开始着手改革选官制度。
[14:02.85]他在公元前178年写下了一道诏书,
[14:06.51]要求政府官员向中央推荐品德高尚又敢于向皇帝提意见的人才。
[14:13.08]到了公元前165年,
[14:15.52]汉文帝又下了一道类似的诏书,
[14:18.07]而且还亲自对各地推荐来的人才进行面试,
[14:22.69]这次获得推荐的有100多人。
[14:25.48]其中有一个人在面世中表现特别出色,
[14:28.94]于是直接被任命为钟大夫,
[14:31.76]这个人就是汉朝的名臣晁错。
[14:35.14]也就是这个晁错后来建议汉景帝颁布削藩的命令,
[14:39.68]打击地方诸侯王的势力。
[14:41.72]于是诸侯王起兵***,
[14:44.18]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14:47.12]可见,
[14:48.00]在汉文帝时期,
[14:49.20]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选官制度。
[14:52.05]这个制度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4:54.84]首先是皇帝下诏书,
[14:57.03]制定选择人才的标准,
[14:59.19]接着就是政府官员按照标准向皇帝推荐人才。
[15:04.08]最后,
[15:04.87]皇帝亲自对推荐过来的人才进行面试,
[15:08.35]根据他们的表现授予不同的官职。
[15:11.52]这套制度就是后世所谓的察举制。
[15:15.42]差距之下,
[15:16.72]针对不同领域的人才制定了不同的选人标准,
[15:20.47]而这些标准就形成了各种科目。
[15:23.48]汉文帝要找的都是人品正直,
[15:26.16]敢于向皇帝提意见的人才,
[15:28.65]这个标准就变成了察举制的第一个科目,
[15:31.71]叫做贤良方正,
[15:33.87]就是品德高尚又敢于提意见的人。
[15:37.56]你看,
[15:38.47]这个标准刚好和秦朝对官员的要求是反的。
[15:42.64]秦朝要的是纯粹的办事机器,
[15:45.25]汉朝却开始注意适度发挥官员的主观意志。
[15:49.42]而且一个人能够被推荐上来,
[15:51.95]说明他在地方上很有道德声望,
[15:54.68]一个拥有道德声望的人,
[15:56.47]做官以后也更可能受到百姓的欢迎。
[16:00.44]察举制的完全确立是在汉武帝的时候,
[16:03.93]因为察举制当中最重要的科目孝廉科是在汉武帝在位期间确立的。
[16:09.90]孝就是孝顺父母,
[16:12.25]廉就是清廉政治。
[16:14.72]公元前134年,
[16:16.89]汉武帝在儒家大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
[16:20.10]颁发了一道诏书,
[16:21.72]命令全国各郡的地方长官都要向朝廷推举孝廉。
[16:26.00]两人所谓的举孝廉就这样开始了。
[16:29.88]孝廉是察举制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科目。
[16:33.80]因为举孝廉是定期的,
[16:35.61]每年都会进行一次,
[16:37.14]这说明察举制已经成为一项正式的制度。
[16:41.52]除了贤良、
[16:42.48]方正和孝廉之外,
[16:44.17]察举制在当时还发展出了一些其他科目。
[16:48.04]有的科目是选拔某些领域的专门人才,
[16:51.29]比如民法科选拔的就是熟知法律的人才,
[16:56.15]联吏科选拔的是地方官吏当中有功劳的人。
[17:00.47]各种科目相互配合,
[17:02.45]察举制度也就得到了完善。
[17:05.72]孝廉这个科目自从诞生以来,
[17:08.10]就一直是察举制的主流。
[17:10.68]这背后其实是反映了儒家思想地位的上升。
[17:14.86]儒家最看重的品德就是孝。
[17:17.55]儒家经典孝经在开篇就说孝德之本也,
[17:23.29]意思就是说孝顺父母是道德的根本。
[17:27.04]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
[17:28.63]就很少会去做坏事。
[17:30.82]汉朝皇帝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17:34.34]注意在社会上弘扬孝道,
[17:36.77]甚至皇帝的谥号前面也要加个孝字。
[17:40.64]比如汉武帝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
[17:45.82]在察举制度确立以后,
[17:47.93]汉朝终于解决了秦朝留下的问题。
[17:51.20]察举制度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17:54.80]有许多著名的大臣都是通过举孝廉走上了仕途。
[17:59.30]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精彩片段叫武乡侯骂死王朗,
[18:05.07]诸葛亮舌战王朗,
[18:06.66]上来一句话就掀了王朗的老底。
[18:09.74]你世居东海之滨,
[18:11.73]初举孝廉入市。
[18:14.22]意思是你世代居住在东海旁边,
[18:17.32]当初是通过举孝廉才成为了汉朝的大臣。
[18:21.12]言下之意是说,
[18:22.72]你原本是汉朝的臣子,
[18:24.61]却背叛了汉朝,
[18:25.96]投靠了曹魏。
[18:27.66]这一段是小说家虚构的,
[18:30.34]不过历史上的王朗确实曾经被举为孝廉。
[18:34.66]其实,
[18:35.93]许多我们熟悉的人物,
[18:37.58]比如曹操、
[18:39.05]孙权、
[18:39.89]袁术、
[18:40.79]公孙瓒,
[18:41.69]都曾经有过举孝廉的经历。
[18:44.42]甚至到了明清时期,
[18:46.01]科举制已经实行了很久,
[18:48.20]民间仍然习惯性地把举人称为孝廉,
[18:52.13]这就是察举制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18:56.44]察举制的出现,
[18:57.77]不仅是选官制度上的改革,
[18:59.87]也标志着古代中国的统治策略发生了变化。
[19:03.90]秦朝的选官制度重视军功,
[19:06.43]重视法令,
[19:07.75]汉朝建立的察举制却更重视道德和伦理,
[19:11.89]这说明统治者开始有意识的利用道德力量来为自身服务,
[19:17.23]而这种道德力量的代表就是儒家。
[19:20.60]儒家诗人也逐渐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19:25.78]不过,
[19:26.87]察举制在东汉逐渐发生了变异。
[19:30.14]东汉是一个豪族社会,
[19:32.12]所谓豪族,
[19:33.17]就是拥有很大社会势力的家族,
[19:35.96]当时全国各地都分布着豪族势力。
[19:39.68]你想啊,
[19:40.47]在察举制中,
[19:41.67]谁更容易获得官员的推荐呢?
[19:44.10]当然是有钱有势的人呢。
[19:46.38]而且对于官员来说,
[19:48.36]推荐豪族的子弟,
[19:49.77]也就跟豪族交上了朋友,
[19:52.08]对自己也有好处。
[19:53.98]所以到了东汉中期以后,
[19:56.57]察举制就渐渐被豪族把持,
[19:59.18]越来越不公平了。
[20:01.07]当时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的,
[20:03.95]举秀才不知书,
[20:06.11]举孝廉赋别居。
[20:08.84]意思是说,
[20:10.04]察举上来的秀才根本就没学问,
[20:12.95]察举上来的孝廉却连父亲都不肯赡养。
[20:16.82]到了魏晋时期,
[20:18.36]豪族世代为官,
[20:19.89]也就成为所谓的士族,
[20:22.11]察举制度发展成了九品中正制。
[20:25.64]九品中正制规定在地方上的州郡设置一个中正,
[20:30.48]中正根据家世、
[20:32.22]德行等标准,
[20:33.45]给当地的士人确定等级。
[20:36.18]当时把人才分为9个等级,
[20:38.74]中正负责确定某个人才属于哪一等。
[20:42.22]担任中正的一般是地方的士族,
[20:45.65]他们在评定等级的时候,
[20:47.36]当然也会偏向士族的子弟,
[20:50.12]更何况,
[20:51.05]家世在九品中正制中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的公开标准。
[20:56.42]士族操纵选官的现象也就被合法化了,
[21:00.03]所以在九品中正之下,
[21:02.10]出现了上品无寒门,
[21:04.29]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1:06.62]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变异,
[21:09.51]也是察举制走向衰落的标志。
[21:12.56]到了隋唐时期,
[21:14.04]察举制就逐渐被更为公平的科举制取代了。
[21:19.14]好,
[21:19.99]到这里我已经为你讲完了汉朝在选官制度上的创新和突破,
[21:25.33]也就是察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21:28.64]察举制实行自下而上的推选,
[21:31.71]看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21:33.78]这解决了秦朝选官制度遗留的问题,
[21:36.72]那就是只重视自上而下的控制,
[21:39.87]官员不讲人情味。
[21:41.84]但是,
[21:42.84]汉朝的选官制度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21:45.93]那就是官员背后拥有地方势力,
[21:48.99]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
[21:51.32]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21:53.10]又开始寻找新的对策,
[21:55.29]而这就回到了本期音频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
[21:59.52]汉朝确立的选官制度为什么会推动皇帝、
[22:03.21]宦官和士大夫大三角结构的形成?
[22:07.08]前面我们讲到,
[22:08.68]汉朝的察举制中规定,
[22:10.57]地方长官要向中央推荐人才,
[22:13.78]那全国那么多地方,
[22:15.34]每年各地推荐多少人上来?
[22:17.59]这个你得一碗水端平吧。
[22:20.08]汉武帝当年强制规定,
[22:22.37]全国各郡的行政长官必须每年推举孝廉两人,
[22:27.23]可问题是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并不均衡,
[22:31.64]这样搞平均主义显然是不公平的。
[22:34.94]自从这个制度实行以来,
[22:36.74]就开始有人抱怨,
[22:38.45]而到了东汉第4位皇帝汉和帝在位期间,
[22:42.02]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
[22:44.20]当时全国比较大的郡人口多达百万以上,
[22:48.26]小郡不过几万人。
[22:50.39]终于,
[22:50.84]在大臣们的建议下,
[22:52.31]汉和帝下令按照各郡人口来确定举孝廉的名额,
[22:57.74]人口不满20万的郡,
[22:59.63]两年举一个孝廉。
[23:01.68]20万人以上,
[23:03.13]一年一个,
[23:04.45]40万人以上,
[23:05.65]一年两个,
[23:06.76]以此类推。
[23:08.08]如果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郡,
[23:10.57]一年就可以举5个笑脸。
[23:13.46]一个人即使才华出众,
[23:15.54]要是他生在一个人口不满20万人的小俊,
[23:18.78]那要每隔两年才能等到一次举孝廉的机会。
[23:22.98]而这里面可大有学问,
[23:25.63]这暗含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3:27.43]叫做代表性。
[23:29.60]****府要想控制全国,
[23:32.10]就要从全国各地选拔官员,
[23:34.56]让他们代表地方说话,
[23:36.39]担任中央联系地方的纽带。
[23:39.20]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
[23:41.43]官员的代表性那可是事关国家统一的大事。
[23:45.52]不过,
[23:46.25]重视官员的代表性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23:49.70]那就是朝廷上的官员们往往在地方上都有自己的势力,
[23:54.68]有时候连皇帝也不敢得罪他们。
[23:57.38]尤其是在地方豪族的势力崛起以后,
[24:00.62]朝廷官员事实上就成了豪族的代表。
[24:04.10]这种现象在东汉表现得尤其明显。
[24:07.84]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就是在豪族的支持之下才建立了政权。
[24:13.38]所以,
[24:14.02]东汉从建国之初就确立了皇权与豪族共同统治的传统。
[24:19.80]朝廷上的官员很多都有豪族背景,
[24:23.29]这些官员在朝廷上做官,
[24:25.24]在地方上也有自己的家族势力,
[24:28.03]一个上通下达的士大夫阶层也就形成了,
[24:32.08]一些士大夫家族甚至可以长期占据高位。
[24:35.62]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
[24:37.54]家里号称四世三公,
[24:40.00]就是连续四代人都位列三公,
[24:42.79]可见他们的政治势力有多大了。
[24:46.38]士大夫势力膨胀,
[24:48.07]皇权就受到了威胁,
[24:49.84]于是皇帝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帮手,
[24:52.99]也就是宦官。
[24:54.56]宦官成天住在宫里,
[24:56.76]背后没有地方势力做后盾,
[24:59.13]也就只能听命于皇帝。
[25:01.40]所以士大夫经常说自己以国为家,
[25:05.13]其实最多只是一种情怀。
[25:07.74]士大夫很多都有家族势力,
[25:09.87]怎么可能以国为家呢?
[25:12.06]真正以国为家的其实是宦官,
[25:15.57]他们没有家族势力,
[25:17.07]只能做皇权的寄生虫。
[25:19.24]于是,
[25:20.03]东汉的宦官就经常在皇帝的授意下和士大夫发生冲突。
[25:25.62]汉桓帝在位时期,
[25:27.34]宦官的势力很大,
[25:29.02]朝廷上的士大夫对宦官很不满,
[25:31.42]就集体上书抨击宦官。
[25:34.04]宦官们骗取了皇帝的支持,
[25:36.33]对士大夫进行大规模迫害,
[25:38.88]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
[25:41.70]党就是结党的党,
[25:43.39]锢就是禁锢的锢。
[25:45.48]党锢的意思就是把士大夫一党都禁锢起来。
[25:49.62]当固执祸发生以后,
[25:51.43]士大夫对汉朝离心离德,
[25:53.86]埋下了东汉灭亡的祸根。
[25:56.32]有的士大夫甚至还编造了一个预言,
[25:59.05]叫汉行气尽,
[26:01.27]皇家当兴。
[26:02.92]这里汉行气尽,
[26:04.31]就是说汉朝气数已尽。
[26:06.89]皇家当星的黄是黄色的黄,
[26:09.65]意思是以黄色为标志的势力即将崛起。
[26:13.72]为什么是黄色呢?
[26:15.29]因为黄色在五行中代表土,
[26:18.11]当时习惯用五行相生来解释王朝兴亡,
[26:21.80]东汉对应的五行是火,
[26:23.84]所以又叫炎汉。
[26:25.94]炎就是两个火吗?
[26:27.75]在五行中,
[26:28.75]火可以生土,
[26:30.36]因为火烧出来的草木灰,
[26:32.34]那就是土吗?
[26:33.81]所以汗行气尽,
[26:35.85]皇家当兴,
[26:37.08]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理论,
[26:39.09]诅咒东汉王朝快点灭亡。
[26:42.04]一些历史学家指出,
[26:44.06]这两句话和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
[26:48.11]黄天当立非常相似。
[26:50.63]黄巾起义很可能不是纯粹的农民起义,
[26:54.02]农民其实是受到了士大夫的挑唆才***的。
[26:58.64]你看,
[26:59.67]汉朝确立的选官制度,
[27:01.44]特别重视官员的代表性,
[27:03.54]这是治理大一统帝国的必然要求。
[27:06.33]但是这也导致朝廷的士大夫背后总会存在一定的地方势力,
[27:11.85]皇帝就经常需要重用宦官,
[27:14.37]对他们进行制衡。
[27:17.14]在中国的历史上,
[27:18.65]有所谓的三次宦官***时代的说法,
[27:22.10]第一次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东汉末年。
[27:25.80]第二次宦官***时代是唐代后期,
[27:29.26]当时地方士族的势力很强大,
[27:32.23]成为士大夫的主要来源。
[27:34.42]士大夫仗着自己有地方势力撑腰,
[27:36.94]对皇帝若即若离。
[27:39.34]公元783年,
[27:41.06]也就是唐德宗在位期间,
[27:43.67]军队因为不满朝廷的赏赐,
[27:45.83]发生了哗变,
[27:47.27]叛军攻陷了长安,
[27:48.95]唐德宗仓皇逃跑。
[27:51.36]在这场叛乱中,
[27:52.64]士大夫纷纷逃跑,
[27:54.28]有的甚至还投降了叛军,
[27:56.71]反倒是宦官一直守在唐德宗身边,
[27:59.68]让他很感动。
[28:01.28]于是,
[28:02.04]在叛军被平定以后,
[28:03.78]唐德宗大肆重用宦官,
[28:06.12]甚至把保卫皇帝的神策军交给宦官掌控。
[28:10.12]宦官掌握了神策军,
[28:11.93]也就掌握了皇帝的生死,
[28:13.97]甚至可以反过来威胁皇权。
[28:17.14]后来在唐敬宗在位期间,
[28:19.64]宦官甚至发动了政变,
[28:21.32]把唐敬宗给杀了,
[28:22.94]另立新君,
[28:23.93]也就是唐文帝。
[28:26.10]唐文帝不甘心受宦官的操纵,
[28:28.66]就暗地里联合士大夫,
[28:30.70]准备通过政变把宦官一网打尽。
[28:33.78]结果计划泄露,
[28:35.44]政变失败,
[28:36.52]宦官们在长安城中大肆屠杀士大夫,
[28:40.03]光是受到株连的就有1000多人。
[28:43.28]你看,
[28:44.16]在皇帝、
[28:45.00]宦官和士大夫的大三角关系中,
[28:47.82]皇帝也不是只会联合宦官对付士大夫,
[28:51.57]如果宦官的势力大了,
[28:53.37]皇帝也会反过来联合士大夫对付宦官。
[28:57.56]而第三次宦官***时代是在明代晚期,
[29:01.29]也就是电影新龙门客栈故事发生的背景。
[29:05.46]当时,
[29:06.07]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江南士绅开始崛起,
[29:09.46]于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也逐渐抬头,
[29:13.54]双方打得你死我活。
[29:15.86]所以,
[29:16.44]中国历史上的宦官很少有名声好的,
[29:19.80]因为他们对士大夫而言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29:23.91]而史书偏偏又都是由士大夫来写的,
[29:27.57]皇帝、
[29:28.32]士大夫和宦官形成了一个相互制衡的大三角。
[29:32.98]而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权力结构。
[29:37.82]好,
[29:38.61]这本书我就为你讲到这里,
[29:40.89]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29:44.12]第一个部分我们说了,
[29:46.29]秦国在统一天下以前,
[29:48.06]实行军功入世为主,
[29:49.95]多种选官途径并存的制度。
[29:52.56]在统一天下以后,
[29:54.07]游历入市逐渐成为主流,
[29:56.77]精通法令,
[29:57.73]能够忠实执行命令成为选官最重要的标准,
[30:01.63]而这导致官员在行政中认法不认人,
[30:04.72]缺乏人情味。
[30:06.10]秦朝的灭亡和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30:09.98]第二个部分我们说了,
[30:11.97]为了解决秦朝选官制度的问题,
[30:14.61]汉文帝开创了察举制,
[30:17.25]汉武帝又创立了一年一度的举孝廉制度,
[30:20.88]察举制于是走向了成熟。
[30:23.76]察举制在东汉时期逐渐被豪族把持,
[30:27.22]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了九品中正制,
[30:30.43]这标志着察举制的变异和衰落。
[30:34.44]第三个方面,
[30:35.56]我们说到汉朝创立的察举制,
[30:38.17]又导致官员和地方势力相结合,
[30:41.05]成为一个上通下达的士大夫阶层。
[30:44.14]皇帝为了制约士大夫,
[30:45.82]经常拉上宦官做帮手。
[30:48.08]皇帝、
[30:48.93]宦官、
[30:49.59]士大夫的权力大三角也就成型了,
[30:52.65]而这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权力结构。
[30:56.82]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宦官***时代,
[30:59.40]也就是东汉末年、
[31:01.35]唐朝后期和明朝晚期,
[31:03.84]在背后都是这个权力大三角在起作用。
[31:08.36]你看,
[31:09.42]汉朝为了解决秦朝的问题,
[31:11.49]创立了察举制。
[31:13.11]察举制虽然解决了旧问题,
[31:15.12]又产生了新问题,
[31:16.59]留待后人去解决。
[31:18.60]人类制度的演化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解决旧问题,
[31:22.68]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
[31:25.68]好,
[31:26.65]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31:29.41]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
[31:32.02]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
[31:35.90]恭喜你,
[31:37.08]又听完了一本书。

更新时间:2022-06-16 所属语言: 所属歌手:骇客武林 所属专辑:每天读一本好书

温馨提示: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版权均属于各音乐门户,如果无意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过底部联系我们

推荐音乐

最新歌单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自若本站收录的无意侵犯了DJ或DJ所属公司权益,请通过底部联系方式来信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删除!90听吧 

90听吧-免费MP3下载|流行DJ舞曲|抖音热门歌曲|网络热门歌曲|酷狗音乐排行 联系邮箱tamg235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