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成功 √ 返回继续
音乐地址
下载链接
音乐ID
音乐歌词
音乐名称
音乐作者
当前位置:首页 >> 骇客武林 >> 骇客武林《士与中国文化》[MP3_LRC]
[00:00.00]90听音乐网 www.90T8.com  [00:00.26]你好, [00:01.08]欢迎每天听本书。 [00:02.86]这期音频解读的是是与中国文化。 [00:07.00]这本书呢, [00:08.06]是对中国当代学术界、 [00:09.98]知识界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00:12.23]那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的经典必读之作。 [00:18.44]作者呢? [00:19.41]他是著名的旅美华人历史学家于英石。 [00:23.88]这本书大约是60万字, [00:25.72]我呢, [00:26.14]会用大约30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精髓。 [00:29.70]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 [00:32.71]士阶层的兴起、 [00:34.24]演变的历史过程, [00:35.59]以及世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00:39.82]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士的格言成语, [00:43.46]你比如说是之于道, [00:45.95]是不可以不弘毅, [00:47.84]任重而道远。 [00:49.56]是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00:51.91]后天下之乐而乐。 [00:53.92]那从这些话当中就可以听得出来是, [00:57.01]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00:58.64]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01:03.92]可以说是的历史文化特质, [01:06.81]它是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一把金钥匙。 [01:10.70]不仅如此呢? [01:11.79]五四以来, [01:12.62]一批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知识分子, [01:15.57]还是把是作为是自己的文化祖先, [01:18.84]视其为古代的知识分子。 [01:21.24]试图啊, [01:22.05]要从事的身上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 [01:25.72]因此呢, [01:26.51]近百年来, [01:27.65]知识界关于事的研究时翅成为热点。 [01:32.38]早在民国期间, [01:34.01]关于士与知识分子的研究著作就已经出现了, [01:37.49]比如费孝通、 [01:38.50]吴晗等论绅士、 [01:40.39]论知识阶层的一系列著作。 [01:43.08]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呢, [01:45.19]大陆的历史研究者把主要的着眼点转向了阶级斗争史、 [01:50.02]社会形态史的研究上, [01:52.15]几乎没有人呢再去关注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史的研究。 [01:57.08]一直到文革结束, [01:58.77]社会对于知识分子才逐渐有了重新认识的条件。 [02:03.36]上个世纪80年代, [02:05.11]知识界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反思的热潮。 [02:09.72]一方面, [02:10.35]放眼世界, [02:11.38]现代化、 [02:12.13]全球化的冲击让一部分知识分子深受刺激。 [02:16.60]另一方面, [02:17.72]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 [02:20.42]又让人们对东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02:25.56]全盘西化论、 [02:27.25]儒学复兴论、 [02:28.63]西体中用论, [02:29.95]这些关于文化走向的争论, [02:31.99]一时成为了知识界聚焦的中心。 [02:35.74]那也就是在那场文化热的浪潮之中, [02:39.08]是与中国文化与1987年在国内首次出版, [02:43.25]引起了读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02:46.64]书中内容啊, [02:47.91]恰好呼应了文化热衷提出的众多问题, [02:51.51]为我们认识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的新窗口。 [02:56.28]本书的第一版共收录了8篇论文, [02:59.50]2003年再版时又增加了4篇论文, [03:02.44]1篇附录。 [03:03.78]这便是现在读者最常见到的版本了。 [03:07.88]那关于市与知识分子的早期研究呢? [03:10.95]多是从社会学、 [03:12.27]政治经济学等外在视角进行考察的, [03:15.30]但是是与中国文化跟这些研究不同, [03:18.99]这本书引入了文化史、 [03:20.70]思想史的视角, [03:21.99]特别强调了世人精神在人文层面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03:26.98]作者梳理了不同时期世人外在形态的历史演变, [03:31.49]同时也展示了世人以以贯之的那种精神品质, [03:35.69]也就是对道的不懈追求, [03:38.15]对建立理想政治、 [03:39.50]社会秩序的不懈追求, [03:41.21]以及世人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自重。 [03:45.68]这本书对于国内后来兴起的知识分子研究热影响极大。 [03:51.84]本书作者于英石出生于1930年。 [03:54.94]他呢, [03:55.33]原本出生在天津, [03:56.74]但是抗战爆发之后, [03:58.33]被迫回到家乡农村。 [04:00.25]抗战八年, [04:01.18]他在乡村中也生活了8年多。 [04:03.86]当时的中国乡村与现代世界几乎是隔绝的, [04:07.71]乡村的生活秩序完全是儒家伦理维系下的宗族自治。 [04:12.94]没有电灯、 [04:13.82]自来水、 [04:14.45]汽车, [04:15.02]也没有现代式的学校。 [04:17.16]已经开始上小学的余英时在乡间不得不转入私塾。 [04:21.96]于英石后来常说呀说人类学家强调文化研究必须身临其境和亲自参与, [04:29.05]我的乡居就是一个长期的参与过程。 [04:32.60]那这一段生活体验, [04:34.02]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生动而有直观的认识。 [04:38.60]后来呢, [04:39.45]于英石在香港求学, [04:41.00]师从钱穆先生。 [04:42.84]钱穆呢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了, [04:45.03]同时呢, [04:45.72]也是中国文化的坚定维护者, [04:48.42]他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04:50.70]一生为故国招魂。 [04:52.82]他后半生生活在香港、 [04:54.53]台湾, [04:55.17]始终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04:57.99]并且终身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 [05:01.86]钱穆的代表作是系统阐发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名著国史大纲。 [05:09.30]余英时呢, [05:10.24]曾经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去摘抄国史大纲中的重要观点, [05:14.35]并不断地向老师请教。 [05:16.68]令他记忆深刻的是钱穆先生对待学问的开放态度。 [05:21.22]老师告诉他说, [05:22.72]你的笔记本最好留下一段空白, [05:25.51]将来读到别人不同的见解, [05:27.76]可以写在空白处, [05:29.50]以便进行比较和进一步的研究。 [05:32.86]于英石对此是念念不忘的, [05:34.91]他曾说, [05:35.75]钱先生是对他学术上影响最大、 [05:38.66]最深的一位老师。 [05:40.98]于英石研究是与知识分子的, [05:43.47]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56年, [05:45.82]此后不断的有著作问世。 [05:48.10]他的研究贯通古今, [05:49.99]对古代世人和现代知识分子都有过专论。 [05:54.10]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 [05:58.27]并且获得了有人文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 [06:02.47]今年又获得国际学术大奖糖奖。 [06:05.78]于英石的史学研究视野很广泛, [06:08.94]但他曾经说过, [06:10.35]关于是与知识分子的研究是他智齿生涯的一个重点。 [06:15.92]好了, [06:16.46]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 [06:19.02]那么下面呢, [06:19.92]我就来为你详细的讲述书中的重点内容。 [06:23.44]书中涉及的内容啊, [06:24.98]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晚清, [06:27.20]纵贯2000多年的历史。 [06:29.48]在这儿呢, [06:30.19]我们不必逐篇展开, [06:32.06]在我看来呢, [06:33.11]本书收录的十几篇文章, [06:35.08]主要是讨论了三个问题。 [06:37.10]第一, [06:37.77]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 [06:39.96]世阶层是怎样兴起的? [06:42.30]第二, [06:43.06]中国世界层的特点是什么? [06:45.54]第三世阶层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是怎样的? [06:50.80]下面呢, [06:51.59]我们进入到第一个问题, [06:53.45]市阶层, [06:54.23]或者说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是怎样兴起的? [06:58.40]前面咱们说过呀, [06:59.64]五四以来关于事的研究就是中国知识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07:04.26]这主要因为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 [07:07.53]那是有着对于自身历史渊源进行寻根的意义的。 [07:11.92]早期有些学者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去解释士的起源, [07:16.85]比如呢, [07:17.69]有人认为世字与国王的王字同源, [07:21.32]都像一个拱手端坐的人, [07:23.54]说明事与政治礼仪有关。 [07:26.56]有的人认为士字的形状像一柄战斧, [07:29.99]说明士与战争有关。 [07:32.28]也有人认为, [07:33.49]世字像禾苗插到土地里, [07:36.25]说明事与农业相关。 [07:38.38]还有人认为, [07:39.30]事与事情的柿字同源, [07:41.65]表示事是做事务性工作的中下层官吏。 [07:45.74]但是于英石认为, [07:47.58]用文字学来解释士的起源呢? [07:49.89]只能说明在非常古远的时代是字的意思。 [07:54.18]而本书所要讨论的是, [07:56.02]作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事是怎样兴起的, [07:59.44]它的背景是什么? [08:01.00]对此呢, [08:01.75]于英石从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这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08:06.60]那先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啊。 [08:09.46]周代社会原本呢, [08:11.03]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 [08:13.16]塔尖是周天子, [08:14.45]下面依次是诸侯、 [08:15.83]卿、 [08:16.19]大夫、 [08:16.91]和氏, [08:17.60]他们都属于世袭贵族, [08:19.64]其中市的等级最低。 [08:21.84]在士阶层的下面, [08:23.35]就是庶人、 [08:24.19]工匠、 [08:24.82]商人、 [08:25.42]奴隶。 [08:26.44]这个社会结构原本非常的稳固, [08:29.18]可是呢, [08:29.84]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08:31.37]战争内乱不断, [08:32.93]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08:35.54]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的等级体制当中游离出来, [08:39.65]同时一部分庶民通过不同的途径从社会下层浮上去。 [08:44.90]市阶层呢? [08:46.25]恰恰处在上下浮沉的交汇处, [08:49.26]人数大大增加。 [08:51.08]孔子的弟子当中, [08:52.68]颜回出身旧贵族, [08:54.54]曾参来自于庶人之家, [08:56.88]虽然出身不一样, [08:58.04]但是他们呢, [08:58.80]都是典型的士。 [09:00.84]那此时的这个士啊, [09:02.58]就不能再通过血缘关系获得贵族身份, [09:05.59]而是成为了士农工商这四种平民当中的一种。 [09:10.12]世人要通过求学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 [09:13.82]他们以此为职业, [09:15.19]也就是所谓学而优则仕。 [09:18.52]各诸侯国呢? [09:19.69]为了争霸的需要, [09:20.84]对于这种学有所长的职业官僚, [09:23.21]需求量大大的增加, [09:25.28]这就是古代知识阶层世阶层兴起的社会背景。 [09:30.54]不过呢, [09:31.18]光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讲, [09:33.07]还不足以把问题说透, [09:34.72]也不足以说明市文化能够延续2000余年的原因在哪儿。 [09:39.66]解释这个问题, [09:41.08]正是是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一个重点。 [09:44.48]于英石指出。 [09:45.90]现代人之所以把事当做古代的知识阶层, [09:49.24]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知识。 [09:51.84]因此呢, [09:52.41]必须从思想变革的文化层面来探究世阶层兴起的原因。 [09:57.92]在这儿, [09:58.68]他引用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哲学的突破。 [10:03.10]哲学的突破, [10:04.28]它是指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元年期间, [10:07.55]在希腊、 [10:08.20]以色列、 [10:08.77]印度和中国这四大古代文明原有的社会文化秩序被打破了, [10:13.67]出现了一批哲人, [10:15.08]努力的寻求新的突破。 [10:17.34]他们摆脱了旧世的迷信和巫术文化, [10:20.41]改用一种新的理念、 [10:21.97]新的信仰来理解宇宙, [10:23.68]理解自然, [10:24.55]理解天与人的关系。 [10:26.70]比如说, [10:27.25]在希腊涌现出像苏格拉底、 [10:29.50]柏拉图、 [10:30.34]亚里士多德等一批哲学家, [10:32.80]他们不再以神话的方式来解释世界, [10:35.59]而是提出现象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理念世界, [10:39.52]一切本质规律都出自理念。 [10:42.68]在以色列出现了一批先知, [10:44.79]他们明确了上帝为造物主这一信仰, [10:47.70]把世界分为上帝的天国和上帝创造的人士, [10:51.96]提出人类应该推行上帝的意志。 [10:54.96]在印度也出现了他们的圣贤和佛陀, [10:58.11]出现了奥义书哲学和佛教哲学, [11:01.45]提出夜报和轮回的观念, [11:03.52]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 [11:05.68]苦难的, [11:06.64]彼岸世界才是真实的、 [11:08.55]美好的。 [11:09.90]这些新出现的思想信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1:14.17]对后世影响深远。 [11:16.18]这就是所谓哲学的突破。 [11:19.14]在此之前呢, [11:20.40]各大文明的知识系统还处在巫术、 [11:23.20]迷信、 [11:23.74]神话的氛围之中。 [11:25.56]在此之后, [11:26.59]相对独立的知识阶层才得以出现。 [11:29.60]那么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了中国。 [11:32.52]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旧文化系统的崩溃, [11:36.19]也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11:38.92]传统的礼乐文化到了此时已经被认为是虚伪的形式, [11:43.64]不再被人们真心去遵守。 [11:45.92]为了克服弊端, [11:47.01]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对世界、 [11:49.34]对社会秩序的新认识。 [11:51.42]有一些对里约文化的意义做出了新的解释, [11:54.49]有些则要彻底批判、 [11:56.11]抛弃里约文化。 [11:57.90]虽然他们的理论各有不同, [12:00.04]但是呢, [12:00.64]他们大多使用了道这个概念, [12:03.25]把是否符合道当做新的评价标准。 [12:06.92]比如说, [12:07.71]儒家把仁义作为君子之道, [12:10.44]道家把自然作为天地之道, [12:13.23]墨子明确提出要遵守先王之道, [12:16.62]法家韩非子也专门著有守道篇, [12:19.86]并且承认道是万物之始, [12:22.50]万物之源。 [12:24.32]庄子天下篇用道术将为天下裂来描述百家争鸣、 [12:30.00]各抒己见的现象。 [12:32.02]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 [12:34.27]就是说呀, [12:35.09]天下各家分别论述自己对道的理解, [12:38.51]这就好像是把道这一个概念变得四分五裂了。 [12:42.53]这是对战国以来学派林立现象的生动的描述。 [12:47.28]尽管各家阐释的道内涵不一样, [12:50.50]但他们都选用了道这个概念。 [12:52.99]与希腊哲学家的理想国、 [12:54.97]以色列先知的天国、 [12:56.62]印度哲人的彼岸世界相似, [12:59.20]中国诸子各家的道也描绘了超越现实的理想化的秩序准则。 [13:06.42]对道的不懈追求, [13:08.07]那恰恰是新兴的士阶层秉持的价值理念。 [13:11.65]孔子说是之于道, [13:13.72]以道自任, [13:14.89]正是强调了这一点。 [13:16.60]余英时认为, [13:17.93]正是由于明确了对于道的追求, [13:20.48]世阶层的兴起才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13:23.87]也因此, [13:24.65]世文化才得以长久的延续。 [13:28.90]那这就是市阶层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 [13:33.54]能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和发展的事有什么特点呢? [13:37.99]中西方古代的知识阶层又有什么区别呢? [13:41.29]哎, [13:41.55]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13:44.60]在西方学术界啊, [13:46.14]一般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呢, [13:48.51]应该具有两个特征, [13:49.95]一方面是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13:52.07]在某一领域内是专家, [13:54.12]另一方面是要关心公共事务, [13:56.57]做社会的良心。 [13:58.36]这种关注现实、 [13:59.92]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 [14:01.46]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 [14:03.52]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嘛, [14:04.90]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14:08.93]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4:11.58]余英时认为, [14:12.76]这句话恰好点住了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知识人之间的分歧。 [14:18.58]在西方, [14:19.67]古代知识人只是专注于解释世界, [14:22.49]而现代知识分子呢, [14:24.05]才开始投身于改变世界。 [14:26.58]然而, [14:27.06]在中国, [14:27.68]情况恰恰相反。 [14:29.54]中国古代的知识人士最关注的就是改变世界。 [14:34.84]前面讲到古代四大文明的哲学突破, [14:37.88]于英石在引用这一理论的同时啊, [14:40.16]又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14:42.18]他指出, [14:42.88]哲学突破后, [14:44.11]各大文明的哲人都提出了理想世界的概念, [14:47.65]但是如何认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14:51.79]中国与其他三大文明有所不同。 [14:54.80]在希腊、 [14:55.49]以色列和印度, [14:56.64]哲人们认为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是一分为二, [15:00.89]相互对立的。 [15:02.19]比如希腊哲学家提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15:06.88]而人们生活的现象世界, [15:08.89]不过是理念世界不完美的复制品。 [15:12.06]在以色列, [15:13.36]天国与人间是尖锐对立的两个世界。 [15:16.33]在印度的奥义书、 [15:17.56]哲学和佛教教义中, [15:19.45]此生被认为是虚幻的, [15:21.65]是无偿轮回的, [15:22.81]苦海彼岸才是永恒的极乐世界。 [15:26.10]那么, [15:26.50]这种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一分为二的现象, [15:30.52]余英时称之为外在超越。 [15:33.66]相比之下呢? [15:34.93]中国的哲学突破则是以内在超越的形式实现的。 [15:38.98]这是什么意思呢? [15:40.52]中国哲学中的道与现实生活中并不截然分离, [15:44.24]相互对立, [15:45.12]而是不即不离的。 [15:46.96]这就是中庸中说的道不远人。 [15:49.61]意思是说呀, [15:50.84]道与现实生活是不可以分割的, [15:53.42]即使是最超脱的道家著作庄子, [15:56.60]也有人世间这样的不仅关注人间, [15:59.66]而且关注政治的篇章。 [16:01.94]因此呢? [16:02.79]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旦说。 [16:06.38]服阴阳, [16:07.20]如莫明法道德, [16:09.78]此物为正治者也。 [16:11.92]这句话意思是说, [16:13.37]各家各派思想都是围绕着现实政治展开的。 [16:17.62]中国的思想家不太关注彼岸世界, [16:19.94]也缺少那种试图解释世界的思辨传统。 [16:23.33]他们秉持超越现实的价值理念, [16:25.85]但关注点在于用道去改造现实世界, [16:29.39]变无道为有道。 [16:31.26]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先秦诸子那里, [16:34.54]也体现在中国后世的宗教中, [16:37.09]就连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 [16:39.28]也变得更关注现世了。 [16:41.40]这就是余英时所说的内在超越。 [16:45.52]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的区别, [16:48.05]导致了中西方古代知识阶层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16:52.88]在其他古代文明里, [16:54.57]哲人们对解释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更感兴趣, [16:57.99]认为改变纷乱的现实世界是不值得注意的。 [17:01.44]因此呢, [17:02.32]西方古代哲人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 [17:05.23]并且说上帝的归上帝, [17:07.20]凯撒的归凯撒。 [17:08.76]一直到启蒙运动以后, [17:10.48]西方现代知识分子才开始关注俗世, [17:13.06]关注现实, [17:14.26]逐渐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责任。 [17:17.48]而在中国呢? [17:18.69]由于道与现实世界是不即不离的状态, [17:21.75]以追求道作为自身使命的世人, [17:24.57]从来都以改变世界为己任。 [17:27.14]在他们看来, [17:28.14]追求道最主要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里参与政治, [17:31.68]也就是要治国平天下。 [17:34.80]自古以来, [17:35.80]不管是归上帝管的, [17:37.39]还是归凯撒管的, [17:38.77]放在中国, [17:39.91]世人都要参与进去。 [17:42.16]这就是中国世界层的特点。 [17:45.50]好了, [17:46.02]那既然中国世阶层有这样的特点, [17:48.45]那么在2000多年的历史当中, [17:50.64]这个阶层它是怎么样去发展演变的呢? [17:53.79]这个问题占据了这本书的大部分的篇幅, [17:56.76]那么接下来呢, [17:57.68]我们就来详细的解释这个问题。 [18:00.14]于英时在本书里分别研究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士人的面貌, [18:05.25]比如战国的游氏、 [18:06.66]两汉的顿史、 [18:08.10]魏晋的名士与世家大族, [18:10.14]宋代的士大夫, [18:11.43]明清的士商等。 [18:13.34]战国的游氏, [18:14.66]它是世界层最初兴起时的形态。 [18:17.64]游氏的游呢, [18:18.66]是游走的意思。 [18:19.96]当时的世人来自没落的贵族和上进的庶民, [18:23.74]他们没有固定的经济基础, [18:25.69]游走于各国君主与权臣门下。 [18:28.78]在列国争雄的局面下, [18:30.61]出现了君主礼贤下士, [18:33.08]权臣私门养客的现象。 [18:35.70]那进入秦汉之后, [18:37.24]大一统政权建立, [18:38.62]四方游走的事, [18:39.85]被视作一股不稳定的离心力量, [18:42.31]于是呢, [18:43.00]朝廷出现了禁止民间讲学, [18:45.25]禁止外出游学的法令, [18:47.44]游势呢, [18:48.22]就逐渐的减少了。 [18:50.70]此时, [18:51.52]荀彧成为了市精神的一个代表。 [18:54.22]循吏的循呢, [18:55.28]是遵循的循吏是官吏的吏。 [18:57.92]循吏是指善于治理地方、 [18:59.86]教化民俗的官员。 [19:01.86]我们都知道, [19:03.07]儒学在汉武帝以后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 [19:06.55]不过呢, [19:07.21]于英时指出, [19:08.56]西汉时儒学的真正影响并不在中央政治, [19:11.86]而是在文化社会范畴。 [19:14.32]儒学发挥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19:17.18]无形重于有形, [19:18.83]民间过于朝廷, [19:20.45]风俗多于制度。 [19:22.32]循吏呢, [19:23.02]就代表了儒学以德治国的精神, [19:25.87]他们不仅治理地方, [19:27.22]发展经济, [19:28.09]而且教化民众, [19:29.62]把礼乐文化注入民间, [19:31.45]将中原的生活方式传播到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19:35.47]不断的在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 [19:39.36]那同样也是在汉代, [19:41.26]市阶层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19:44.14]无根尤氏转变为具有深厚社会经济基础的士大夫。 [19:49.22]士大夫这个名词古已有之, [19:51.53]大夫与士本来是贵族的最下两层, [19:54.63]不过呢, [19:55.14]随着时代的发展, [19:56.19]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19:58.36]余英时认为, [19:59.45]至少到东汉政权建立前后, [20:01.90]士大夫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社会阶层的称谓。 [20:05.78]士大夫阶层包括由士人形成的士族, [20:08.67]还有大姓、 [20:09.59]官僚、 [20:10.07]豪强等。 [20:11.26]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依靠这一阶层的支持取得了政权, [20:15.77]而后来呢, [20:16.58]也是因为对皇权与士大夫阶层之间失去了协调, [20:20.60]东汉王朝最终还是走向灭亡。 [20:24.02]东汉开始, [20:25.14]世人的群体意识呢, [20:26.43]逐渐的觉醒。 [20:27.66]东汉中期以后, [20:29.04]政局混乱, [20:30.03]外戚宦官轮流当权, [20:32.40]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当中, [20:34.35]士大夫的领袖以天下教是非为己任, [20:37.80]那也就是说, [20:38.70]他们把引领和改善社会道德风气作为了自己的责任。 [20:43.02]这种担当精神上承先秦, [20:45.26]下开宋明, [20:46.35]影响深远。 [20:47.68]这时呢, [20:48.65]士人群体啊, [20:49.69]还出现了交友结党的风尚, [20:51.65]也就是有了为政治诉求联合起来的世人群体。 [20:55.58]志同道合是士人群体形成的基础, [20:59.00]同治这个词呢, [21:00.08]也是在当时盛行起来的。 [21:02.56]通过郊游解党, [21:04.13]世人群体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21:06.92]成为了与外戚宦官病例的另外一支左右政局的力量。 [21:12.40]随着诗人群体力量的上升, [21:14.51]一部分诗人呢, [21:15.65]开始世代为官, [21:17.30]到魏晋以后逐渐的发展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 [21:21.96]在东汉, [21:23.11]世人的个体意识也开始逐渐的觉醒, [21:25.59]出现了尚名节的风气, [21:27.70]也就是非常崇尚重视名誉和节操。 [21:31.04]不过呢, [21:31.71]越是发展到后来, [21:33.24]世人群体里名不副实、 [21:35.01]欺世盗名的行为就越来越多。 [21:37.76]这种局面最终导致了汉末魏晋时期讲求君臣纲常、 [21:42.98]家族伦理的儒家明教出现了晰。 [21:46.68]在这一轮礼崩乐坏当中, [21:49.45]世人群体有了新的变化, [21:51.25]出现了嵇康、 [21:52.45]阮籍为代表的名士, [21:54.58]用个性解放来反抗现实政治, [21:57.37]他们纵酒放歌, [21:58.99]故意做出种种不合礼教的放荡行为, [22:02.23]发表反对礼教的言论。 [22:04.40]其实呢, [22:05.10]这是他们对于黑暗政治的反讽, [22:07.29]是在表达对那些满口仁义道德, [22:09.96]实际心怀鬼胎的权臣的不满。 [22:12.96]可以说, [22:13.75]崇尚真情, [22:14.74]反对虚伪, [22:15.76]是这一时期世人精神的体现。 [22:19.24]于英时, [22:20.08]早期的研究啊, [22:21.19]主要集中在魏晋以前, [22:23.51]是与中国文化这本书当中呢, [22:25.70]没有关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世人状况的论述。 [22:29.80]不过呢, [22:30.53]在本书的引言当中, [22:32.18]余英时指出。 [22:33.72]在动荡战乱时期, [22:35.35]中国处于孔子救不得为佛陀救德的局面, [22:39.31]也就是说, [22:40.30]教化的大任已从儒家转入佛家的手中。 [22:43.60]这个时期的佛教高僧, [22:45.10]实际上体现的正是士的精神。 [22:47.94]到了隋唐时代, [22:49.50]除佛教徒外, [22:50.71]诗人文士如杜甫、 [22:52.53]韩愈、 [22:52.98]柳宗元、 [22:53.52]白居易, [22:54.25]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 [22:56.82]余英时曾经表示, [22:58.15]自己最近几年在对唐代诗人和禅僧做专门研究, [23:02.32]但由于年事已高, [23:03.79]研究进度不可能很快, [23:05.86]目前呢, [23:06.51]我们还没有见到它的最新成果。 [23:09.70]宋代, [23:10.57]其实他是于英时后期研究的一个重点, [23:13.43]在本书新版当中收录了他的成果。 [23:16.55]他指出, [23:17.51]士大夫的政治文化在宋代实现了复兴。 [23:20.88]宋仁宗时, [23:21.94]范仲淹倡导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23:26.23]后天下之乐而乐, [23:27.67]获得普遍而热烈的回响。 [23:30.16]此后呢, [23:31.01]出现了一个突破性的大原则, [23:32.99]就是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同商定国家大事。 [23:37.34]正是在这一原则之下, [23:39.05]王安石才接受了宋神宗的变法大任。 [23:42.92]同样的, [23:43.74]与皇帝共治天下, [23:45.17]在南宋依然是士大夫们的心中梦想。 [23:48.12]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之所以要探讨心性、 [23:52.14]礼器这些问题, [23:53.70]他并不是针对普通民众, [23:55.65]而是希望皇帝提高道德修养。 [23:58.26]皇帝的道德修养高了, [23:59.81]那士大夫们也好与贤明的君主一起去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24:05.12]对于明清时期世商合流现象, [24:07.89]是余英时研究的又一个重点。 [24:10.32]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有这样一个观点, [24:13.77]说中国宗教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24:17.74]于英时尝试回应这个问题。 [24:20.15]他指出, [24:21.38]唐代中期以后, [24:22.82]无论是儒、 [24:23.87]释道各家思想都向着更加入世、 [24:27.05]更加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24:29.15]并不存在阻碍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 [24:32.54]特别是在明代, [24:33.81]随着市场经济迅速扩张, [24:35.94]许多科举无望的读书人都下海经商去了, [24:39.54]形成了一个士商合流的社会。 [24:42.62]王阳明对这一新的社会变化十分的敏感, [24:45.69]因此呢, [24:46.41]提出了士农工商虽然职业不同, [24:49.38]但道是相通的。 [24:51.36]他说呀, [24:52.30]商人虽终日做买卖, [24:54.19]不害其成圣成贤, [24:56.05]这是王阳明对于商人的鼓励, [24:58.03]因为商人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是很卑下的。 [25:01.78]王阳明希望他们不要自卑, [25:04.13]只要投身到圣贤的事业中来, [25:06.44]同样可以成圣成贤。 [25:08.90]那事实上呢? [25:10.11]在明清时期, [25:11.34]随着士与商的河流, [25:13.14]商人们确实承担起一大部分以前专属于士大夫的社会责任, [25:18.18]比如编写族谱、 [25:19.58]修建宗祠、 [25:20.76]办理书院寺庙、 [25:22.26]修缮道路桥梁等等, [25:24.03]并且产生了受儒家道德影响的商人精神、 [25:27.72]儒商文化。 [25:29.80]本书讨论的是与中国文化, [25:32.36]时间下限是晚清。 [25:34.31]书中呢, [25:34.96]以曾国藩为例, [25:36.17]探讨了中国的士大夫之学与专家之学的区别。 [25:40.42]曾国藩曾经对子弟们说, [25:42.95]自己生平读书百无一成, [25:45.53]但对于古人治学的途径, [25:47.54]却已经窥见其大。 [25:49.62]之所以说百无一成, [25:51.04]是因为他没有对考据之学、 [25:53.26]词章之学等进行专家式的钻研。 [25:56.32]而说窥见其大呢, [25:58.04]则是因为他已经对各类学问有了整体性的通识认知。 [26:02.64]于英时认为, [26:03.94]曾国藩说的士大夫之学与西方人文主义通识教育有着相似之处。 [26:09.64]曾国传统的士大夫并不追求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26:13.54]而是力求通过治学培养自己的人格, [26:16.72]获得对道的体悟。 [26:18.74]虽然现在士大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26:21.84]但是现代公民仍然离不开通识。 [26:26.70]说到这儿呢, [26:27.94]是与中国文化的, [26:29.22]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为你分享完了。 [26:31.69]回顾一下, [26:32.44]我们一共讲到了三个主要问题。 [26:35.02]首先我们说到了世阶层兴起的背景, [26:37.94]是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思想大变革, [26:41.27]随着战争与动荡, [26:42.77]是从一个社会等级变成一种职业身份, [26:46.40]是人们通过求学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 [26:49.70]随着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 [26:51.83]对这种学有所长的职业官僚需求量大大增加。 [26:55.88]这是世阶层兴起的社会背景。 [26:58.62]在讨论世阶层兴起的思想背景的时候, [27:01.65]那于英时引用了哲学的突破这一概念, [27:04.71]提出中国思想中的道与希腊的理想国、 [27:08.58]以色列的天国、 [27:09.74]印度的彼岸世界有着相似之处, [27:12.36]是一种超越旧文化的新理想、 [27:14.70]新价值。 [27:15.75]对道的追求是世阶层兴起的思想基础。 [27:20.00]其次, [27:20.61]我们说到了中国的世与西方古代知识阶层的异同, [27:24.78]中国的道与现实世界并不是一分为二的, [27:27.93]而是不即不离的。 [27:29.49]因此呢, [27:30.18]相比其他文明中上帝的归上帝, [27:32.97]凯撒的归凯撒, [27:34.41]中国的世更加关注现实世界。 [27:37.64]上帝的事、 [27:38.48]凯撒的事都要管。 [27:40.21]他们的理想是以道为标准, [27:42.54]重建现实中的政治秩序、 [27:44.55]社会秩序。 [27:45.75]在这一点上, [27:46.70]中国的士与现代知识分子有着相通之处。 [27:51.20]最后, [27:51.78]我们说到了士阶层在2000多年历史中的发展演变。 [27:55.68]在不同时代, [27:56.85]士表现为不同形态, [27:58.77]比如战国的游氏, [28:00.06]两汉的循吏, [28:01.26]魏晋的名士士卒, [28:03.06]宋代的士大夫, [28:04.29]明清的士商等。 [28:06.56]源远流长的世人传统虽然不断变化, [28:09.81]但是呢, [28:10.47]世人身上有一股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28:13.50]他们处在道统与正统之间, [28:15.69]一方面对道保持不懈的追求, [28:18.21]一方面关心并且投身到政治社会的秩序建构之中。 [28:22.74]并且世人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28:26.97]努力在政治权力面前保持自重, [28:29.94]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8:33.22]余英时曾说, [28:34.82]世是中国史上的一条动脉, [28:37.04]这是很有道理的。 [28:38.57]虽然到了现代, [28:39.74]传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28:41.51]但是呢, [28:42.14]世的灵魂仍然以种种方式或深或浅的缠绕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 [28:48.76]五四时代, [28:49.90]知识分子追求的是民主与科学, [28:52.76]虽然追求的目标不同了, [28:54.32]但是呢, [28:54.92]如果从行为模式上做深入的观察, [28:57.74]他们仍然有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流风余韵。 [29:03.14]美国学者迈克尔沃尔泽对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进行观察之后发现的, [29:08.64]中国知识分子把许多现代价值的实现, [29:11.82]包括公平、 [29:13.08]民主、 [29:13.65]法制等看成是他们独有的责任, [29:16.32]这是和美国大相迳庭的。 [29:18.44]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 [29:20.79]这些价值的追求是大家的事儿, [29:23.07]知识分子并不比别人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29:26.60]他推断, [29:27.42]这一定是和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有关。 [29:30.62]于英石认为, [29:31.74]沃尔泽完全猜对了。 [29:33.80]正如我们开头时所说的, [29:35.70]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自己也常常把事作为文化祖先, [29:40.14]因此呢, [29:40.82]关于事的探讨也就具有了一种寻根的意义。 [29:44.50]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29:45.95]市与中国文化这本书出版以来, [29:48.32]一直受到知识界的广泛关注。 [29:51.42]时至今日, [29:52.26]这本书仍然是了解中国知识分子, [29:54.61]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29:57.26]其实呢, [29:58.05]于英石对现代知识分子也有着不少深入研究, [30:01.71]我呢, [30:02.21]会在今后的说书里面继续的给你分享。 [30:06.22]好, [30:06.62]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30:08.27]为你准备的笔记本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 [30:11.66]恭喜你, [30:12.65]又听完了一本书。 

LRC动态歌词下载

[00:00.00]90听音乐网 www.90T8.com
[00:00.26]你好,
[00:01.08]欢迎每天听本书。
[00:02.86]这期音频解读的是是与中国文化。
[00:07.00]这本书呢,
[00:08.06]是对中国当代学术界、
[00:09.98]知识界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00:12.23]那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的经典必读之作。
[00:18.44]作者呢?
[00:19.41]他是著名的旅美华人历史学家于英石。
[00:23.88]这本书大约是60万字,
[00:25.72]我呢,
[00:26.14]会用大约30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精髓。
[00:29.70]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
[00:32.71]士阶层的兴起、
[00:34.24]演变的历史过程,
[00:35.59]以及世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00:39.82]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士的格言成语,
[00:43.46]你比如说是之于道,
[00:45.95]是不可以不弘毅,
[00:47.84]任重而道远。
[00:49.56]是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00:51.91]后天下之乐而乐。
[00:53.92]那从这些话当中就可以听得出来是,
[00:57.01]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00:58.64]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01:03.92]可以说是的历史文化特质,
[01:06.81]它是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一把金钥匙。
[01:10.70]不仅如此呢?
[01:11.79]五四以来,
[01:12.62]一批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知识分子,
[01:15.57]还是把是作为是自己的文化祖先,
[01:18.84]视其为古代的知识分子。
[01:21.24]试图啊,
[01:22.05]要从事的身上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
[01:25.72]因此呢,
[01:26.51]近百年来,
[01:27.65]知识界关于事的研究时翅成为热点。
[01:32.38]早在民国期间,
[01:34.01]关于士与知识分子的研究著作就已经出现了,
[01:37.49]比如费孝通、
[01:38.50]吴晗等论绅士、
[01:40.39]论知识阶层的一系列著作。
[01:43.08]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呢,
[01:45.19]大陆的历史研究者把主要的着眼点转向了阶级斗争史、
[01:50.02]社会形态史的研究上,
[01:52.15]几乎没有人呢再去关注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史的研究。
[01:57.08]一直到文革结束,
[01:58.77]社会对于知识分子才逐渐有了重新认识的条件。
[02:03.36]上个世纪80年代,
[02:05.11]知识界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反思的热潮。
[02:09.72]一方面,
[02:10.35]放眼世界,
[02:11.38]现代化、
[02:12.13]全球化的冲击让一部分知识分子深受刺激。
[02:16.60]另一方面,
[02:17.72]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
[02:20.42]又让人们对东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02:25.56]全盘西化论、
[02:27.25]儒学复兴论、
[02:28.63]西体中用论,
[02:29.95]这些关于文化走向的争论,
[02:31.99]一时成为了知识界聚焦的中心。
[02:35.74]那也就是在那场文化热的浪潮之中,
[02:39.08]是与中国文化与1987年在国内首次出版,
[02:43.25]引起了读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02:46.64]书中内容啊,
[02:47.91]恰好呼应了文化热衷提出的众多问题,
[02:51.51]为我们认识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的新窗口。
[02:56.28]本书的第一版共收录了8篇论文,
[02:59.50]2003年再版时又增加了4篇论文,
[03:02.44]1篇附录。
[03:03.78]这便是现在读者最常见到的版本了。
[03:07.88]那关于市与知识分子的早期研究呢?
[03:10.95]多是从社会学、
[03:12.27]政治经济学等外在视角进行考察的,
[03:15.30]但是是与中国文化跟这些研究不同,
[03:18.99]这本书引入了文化史、
[03:20.70]思想史的视角,
[03:21.99]特别强调了世人精神在人文层面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03:26.98]作者梳理了不同时期世人外在形态的历史演变,
[03:31.49]同时也展示了世人以以贯之的那种精神品质,
[03:35.69]也就是对道的不懈追求,
[03:38.15]对建立理想政治、
[03:39.50]社会秩序的不懈追求,
[03:41.21]以及世人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自重。
[03:45.68]这本书对于国内后来兴起的知识分子研究热影响极大。
[03:51.84]本书作者于英石出生于1930年。
[03:54.94]他呢,
[03:55.33]原本出生在天津,
[03:56.74]但是抗战爆发之后,
[03:58.33]被迫回到家乡农村。
[04:00.25]抗战八年,
[04:01.18]他在乡村中也生活了8年多。
[04:03.86]当时的中国乡村与现代世界几乎是隔绝的,
[04:07.71]乡村的生活秩序完全是儒家伦理维系下的宗族自治。
[04:12.94]没有电灯、
[04:13.82]自来水、
[04:14.45]汽车,
[04:15.02]也没有现代式的学校。
[04:17.16]已经开始上小学的余英时在乡间不得不转入私塾。
[04:21.96]于英石后来常说呀说人类学家强调文化研究必须身临其境和亲自参与,
[04:29.05]我的乡居就是一个长期的参与过程。
[04:32.60]那这一段生活体验,
[04:34.02]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生动而有直观的认识。
[04:38.60]后来呢,
[04:39.45]于英石在香港求学,
[04:41.00]师从钱穆先生。
[04:42.84]钱穆呢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了,
[04:45.03]同时呢,
[04:45.72]也是中国文化的坚定维护者,
[04:48.42]他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04:50.70]一生为故国招魂。
[04:52.82]他后半生生活在香港、
[04:54.53]台湾,
[04:55.17]始终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04:57.99]并且终身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
[05:01.86]钱穆的代表作是系统阐发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名著国史大纲。
[05:09.30]余英时呢,
[05:10.24]曾经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去摘抄国史大纲中的重要观点,
[05:14.35]并不断地向老师请教。
[05:16.68]令他记忆深刻的是钱穆先生对待学问的开放态度。
[05:21.22]老师告诉他说,
[05:22.72]你的笔记本最好留下一段空白,
[05:25.51]将来读到别人不同的见解,
[05:27.76]可以写在空白处,
[05:29.50]以便进行比较和进一步的研究。
[05:32.86]于英石对此是念念不忘的,
[05:34.91]他曾说,
[05:35.75]钱先生是对他学术上影响最大、
[05:38.66]最深的一位老师。
[05:40.98]于英石研究是与知识分子的,
[05:43.47]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56年,
[05:45.82]此后不断的有著作问世。
[05:48.10]他的研究贯通古今,
[05:49.99]对古代世人和现代知识分子都有过专论。
[05:54.10]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
[05:58.27]并且获得了有人文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
[06:02.47]今年又获得国际学术大奖糖奖。
[06:05.78]于英石的史学研究视野很广泛,
[06:08.94]但他曾经说过,
[06:10.35]关于是与知识分子的研究是他智齿生涯的一个重点。
[06:15.92]好了,
[06:16.46]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
[06:19.02]那么下面呢,
[06:19.92]我就来为你详细的讲述书中的重点内容。
[06:23.44]书中涉及的内容啊,
[06:24.98]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晚清,
[06:27.20]纵贯2000多年的历史。
[06:29.48]在这儿呢,
[06:30.19]我们不必逐篇展开,
[06:32.06]在我看来呢,
[06:33.11]本书收录的十几篇文章,
[06:35.08]主要是讨论了三个问题。
[06:37.10]第一,
[06:37.77]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
[06:39.96]世阶层是怎样兴起的?
[06:42.30]第二,
[06:43.06]中国世界层的特点是什么?
[06:45.54]第三世阶层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是怎样的?
[06:50.80]下面呢,
[06:51.59]我们进入到第一个问题,
[06:53.45]市阶层,
[06:54.23]或者说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是怎样兴起的?
[06:58.40]前面咱们说过呀,
[06:59.64]五四以来关于事的研究就是中国知识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07:04.26]这主要因为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
[07:07.53]那是有着对于自身历史渊源进行寻根的意义的。
[07:11.92]早期有些学者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去解释士的起源,
[07:16.85]比如呢,
[07:17.69]有人认为世字与国王的王字同源,
[07:21.32]都像一个拱手端坐的人,
[07:23.54]说明事与政治礼仪有关。
[07:26.56]有的人认为士字的形状像一柄战斧,
[07:29.99]说明士与战争有关。
[07:32.28]也有人认为,
[07:33.49]世字像禾苗插到土地里,
[07:36.25]说明事与农业相关。
[07:38.38]还有人认为,
[07:39.30]事与事情的柿字同源,
[07:41.65]表示事是做事务性工作的中下层官吏。
[07:45.74]但是于英石认为,
[07:47.58]用文字学来解释士的起源呢?
[07:49.89]只能说明在非常古远的时代是字的意思。
[07:54.18]而本书所要讨论的是,
[07:56.02]作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事是怎样兴起的,
[07:59.44]它的背景是什么?
[08:01.00]对此呢,
[08:01.75]于英石从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这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08:06.60]那先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啊。
[08:09.46]周代社会原本呢,
[08:11.03]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
[08:13.16]塔尖是周天子,
[08:14.45]下面依次是诸侯、
[08:15.83]卿、
[08:16.19]大夫、
[08:16.91]和氏,
[08:17.60]他们都属于世袭贵族,
[08:19.64]其中市的等级最低。
[08:21.84]在士阶层的下面,
[08:23.35]就是庶人、
[08:24.19]工匠、
[08:24.82]商人、
[08:25.42]奴隶。
[08:26.44]这个社会结构原本非常的稳固,
[08:29.18]可是呢,
[08:29.84]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08:31.37]战争内乱不断,
[08:32.93]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08:35.54]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的等级体制当中游离出来,
[08:39.65]同时一部分庶民通过不同的途径从社会下层浮上去。
[08:44.90]市阶层呢?
[08:46.25]恰恰处在上下浮沉的交汇处,
[08:49.26]人数大大增加。
[08:51.08]孔子的弟子当中,
[08:52.68]颜回出身旧贵族,
[08:54.54]曾参来自于庶人之家,
[08:56.88]虽然出身不一样,
[08:58.04]但是他们呢,
[08:58.80]都是典型的士。
[09:00.84]那此时的这个士啊,
[09:02.58]就不能再通过血缘关系获得贵族身份,
[09:05.59]而是成为了士农工商这四种平民当中的一种。
[09:10.12]世人要通过求学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
[09:13.82]他们以此为职业,
[09:15.19]也就是所谓学而优则仕。
[09:18.52]各诸侯国呢?
[09:19.69]为了争霸的需要,
[09:20.84]对于这种学有所长的职业官僚,
[09:23.21]需求量大大的增加,
[09:25.28]这就是古代知识阶层世阶层兴起的社会背景。
[09:30.54]不过呢,
[09:31.18]光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讲,
[09:33.07]还不足以把问题说透,
[09:34.72]也不足以说明市文化能够延续2000余年的原因在哪儿。
[09:39.66]解释这个问题,
[09:41.08]正是是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一个重点。
[09:44.48]于英石指出。
[09:45.90]现代人之所以把事当做古代的知识阶层,
[09:49.24]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知识。
[09:51.84]因此呢,
[09:52.41]必须从思想变革的文化层面来探究世阶层兴起的原因。
[09:57.92]在这儿,
[09:58.68]他引用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哲学的突破。
[10:03.10]哲学的突破,
[10:04.28]它是指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元年期间,
[10:07.55]在希腊、
[10:08.20]以色列、
[10:08.77]印度和中国这四大古代文明原有的社会文化秩序被打破了,
[10:13.67]出现了一批哲人,
[10:15.08]努力的寻求新的突破。
[10:17.34]他们摆脱了旧世的迷信和巫术文化,
[10:20.41]改用一种新的理念、
[10:21.97]新的信仰来理解宇宙,
[10:23.68]理解自然,
[10:24.55]理解天与人的关系。
[10:26.70]比如说,
[10:27.25]在希腊涌现出像苏格拉底、
[10:29.50]柏拉图、
[10:30.34]亚里士多德等一批哲学家,
[10:32.80]他们不再以神话的方式来解释世界,
[10:35.59]而是提出现象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理念世界,
[10:39.52]一切本质规律都出自理念。
[10:42.68]在以色列出现了一批先知,
[10:44.79]他们明确了上帝为造物主这一信仰,
[10:47.70]把世界分为上帝的天国和上帝创造的人士,
[10:51.96]提出人类应该推行上帝的意志。
[10:54.96]在印度也出现了他们的圣贤和佛陀,
[10:58.11]出现了奥义书哲学和佛教哲学,
[11:01.45]提出夜报和轮回的观念,
[11:03.52]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
[11:05.68]苦难的,
[11:06.64]彼岸世界才是真实的、
[11:08.55]美好的。
[11:09.90]这些新出现的思想信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1:14.17]对后世影响深远。
[11:16.18]这就是所谓哲学的突破。
[11:19.14]在此之前呢,
[11:20.40]各大文明的知识系统还处在巫术、
[11:23.20]迷信、
[11:23.74]神话的氛围之中。
[11:25.56]在此之后,
[11:26.59]相对独立的知识阶层才得以出现。
[11:29.60]那么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了中国。
[11:32.52]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旧文化系统的崩溃,
[11:36.19]也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11:38.92]传统的礼乐文化到了此时已经被认为是虚伪的形式,
[11:43.64]不再被人们真心去遵守。
[11:45.92]为了克服弊端,
[11:47.01]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对世界、
[11:49.34]对社会秩序的新认识。
[11:51.42]有一些对里约文化的意义做出了新的解释,
[11:54.49]有些则要彻底批判、
[11:56.11]抛弃里约文化。
[11:57.90]虽然他们的理论各有不同,
[12:00.04]但是呢,
[12:00.64]他们大多使用了道这个概念,
[12:03.25]把是否符合道当做新的评价标准。
[12:06.92]比如说,
[12:07.71]儒家把仁义作为君子之道,
[12:10.44]道家把自然作为天地之道,
[12:13.23]墨子明确提出要遵守先王之道,
[12:16.62]法家韩非子也专门著有守道篇,
[12:19.86]并且承认道是万物之始,
[12:22.50]万物之源。
[12:24.32]庄子天下篇用道术将为天下裂来描述百家争鸣、
[12:30.00]各抒己见的现象。
[12:32.02]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
[12:34.27]就是说呀,
[12:35.09]天下各家分别论述自己对道的理解,
[12:38.51]这就好像是把道这一个概念变得四分五裂了。
[12:42.53]这是对战国以来学派林立现象的生动的描述。
[12:47.28]尽管各家阐释的道内涵不一样,
[12:50.50]但他们都选用了道这个概念。
[12:52.99]与希腊哲学家的理想国、
[12:54.97]以色列先知的天国、
[12:56.62]印度哲人的彼岸世界相似,
[12:59.20]中国诸子各家的道也描绘了超越现实的理想化的秩序准则。
[13:06.42]对道的不懈追求,
[13:08.07]那恰恰是新兴的士阶层秉持的价值理念。
[13:11.65]孔子说是之于道,
[13:13.72]以道自任,
[13:14.89]正是强调了这一点。
[13:16.60]余英时认为,
[13:17.93]正是由于明确了对于道的追求,
[13:20.48]世阶层的兴起才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13:23.87]也因此,
[13:24.65]世文化才得以长久的延续。
[13:28.90]那这就是市阶层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
[13:33.54]能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和发展的事有什么特点呢?
[13:37.99]中西方古代的知识阶层又有什么区别呢?
[13:41.29]哎,
[13:41.55]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13:44.60]在西方学术界啊,
[13:46.14]一般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呢,
[13:48.51]应该具有两个特征,
[13:49.95]一方面是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13:52.07]在某一领域内是专家,
[13:54.12]另一方面是要关心公共事务,
[13:56.57]做社会的良心。
[13:58.36]这种关注现实、
[13:59.92]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
[14:01.46]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
[14:03.52]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嘛,
[14:04.90]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14:08.93]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4:11.58]余英时认为,
[14:12.76]这句话恰好点住了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知识人之间的分歧。
[14:18.58]在西方,
[14:19.67]古代知识人只是专注于解释世界,
[14:22.49]而现代知识分子呢,
[14:24.05]才开始投身于改变世界。
[14:26.58]然而,
[14:27.06]在中国,
[14:27.68]情况恰恰相反。
[14:29.54]中国古代的知识人士最关注的就是改变世界。
[14:34.84]前面讲到古代四大文明的哲学突破,
[14:37.88]于英石在引用这一理论的同时啊,
[14:40.16]又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14:42.18]他指出,
[14:42.88]哲学突破后,
[14:44.11]各大文明的哲人都提出了理想世界的概念,
[14:47.65]但是如何认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14:51.79]中国与其他三大文明有所不同。
[14:54.80]在希腊、
[14:55.49]以色列和印度,
[14:56.64]哲人们认为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是一分为二,
[15:00.89]相互对立的。
[15:02.19]比如希腊哲学家提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15:06.88]而人们生活的现象世界,
[15:08.89]不过是理念世界不完美的复制品。
[15:12.06]在以色列,
[15:13.36]天国与人间是尖锐对立的两个世界。
[15:16.33]在印度的奥义书、
[15:17.56]哲学和佛教教义中,
[15:19.45]此生被认为是虚幻的,
[15:21.65]是无偿轮回的,
[15:22.81]苦海彼岸才是永恒的极乐世界。
[15:26.10]那么,
[15:26.50]这种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一分为二的现象,
[15:30.52]余英时称之为外在超越。
[15:33.66]相比之下呢?
[15:34.93]中国的哲学突破则是以内在超越的形式实现的。
[15:38.98]这是什么意思呢?
[15:40.52]中国哲学中的道与现实生活中并不截然分离,
[15:44.24]相互对立,
[15:45.12]而是不即不离的。
[15:46.96]这就是中庸中说的道不远人。
[15:49.61]意思是说呀,
[15:50.84]道与现实生活是不可以分割的,
[15:53.42]即使是最超脱的道家著作庄子,
[15:56.60]也有人世间这样的不仅关注人间,
[15:59.66]而且关注政治的篇章。
[16:01.94]因此呢?
[16:02.79]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旦说。
[16:06.38]服阴阳,
[16:07.20]如莫明法道德,
[16:09.78]此物为正治者也。
[16:11.92]这句话意思是说,
[16:13.37]各家各派思想都是围绕着现实政治展开的。
[16:17.62]中国的思想家不太关注彼岸世界,
[16:19.94]也缺少那种试图解释世界的思辨传统。
[16:23.33]他们秉持超越现实的价值理念,
[16:25.85]但关注点在于用道去改造现实世界,
[16:29.39]变无道为有道。
[16:31.26]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先秦诸子那里,
[16:34.54]也体现在中国后世的宗教中,
[16:37.09]就连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
[16:39.28]也变得更关注现世了。
[16:41.40]这就是余英时所说的内在超越。
[16:45.52]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的区别,
[16:48.05]导致了中西方古代知识阶层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16:52.88]在其他古代文明里,
[16:54.57]哲人们对解释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更感兴趣,
[16:57.99]认为改变纷乱的现实世界是不值得注意的。
[17:01.44]因此呢,
[17:02.32]西方古代哲人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
[17:05.23]并且说上帝的归上帝,
[17:07.20]凯撒的归凯撒。
[17:08.76]一直到启蒙运动以后,
[17:10.48]西方现代知识分子才开始关注俗世,
[17:13.06]关注现实,
[17:14.26]逐渐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责任。
[17:17.48]而在中国呢?
[17:18.69]由于道与现实世界是不即不离的状态,
[17:21.75]以追求道作为自身使命的世人,
[17:24.57]从来都以改变世界为己任。
[17:27.14]在他们看来,
[17:28.14]追求道最主要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里参与政治,
[17:31.68]也就是要治国平天下。
[17:34.80]自古以来,
[17:35.80]不管是归上帝管的,
[17:37.39]还是归凯撒管的,
[17:38.77]放在中国,
[17:39.91]世人都要参与进去。
[17:42.16]这就是中国世界层的特点。
[17:45.50]好了,
[17:46.02]那既然中国世阶层有这样的特点,
[17:48.45]那么在2000多年的历史当中,
[17:50.64]这个阶层它是怎么样去发展演变的呢?
[17:53.79]这个问题占据了这本书的大部分的篇幅,
[17:56.76]那么接下来呢,
[17:57.68]我们就来详细的解释这个问题。
[18:00.14]于英时在本书里分别研究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士人的面貌,
[18:05.25]比如战国的游氏、
[18:06.66]两汉的顿史、
[18:08.10]魏晋的名士与世家大族,
[18:10.14]宋代的士大夫,
[18:11.43]明清的士商等。
[18:13.34]战国的游氏,
[18:14.66]它是世界层最初兴起时的形态。
[18:17.64]游氏的游呢,
[18:18.66]是游走的意思。
[18:19.96]当时的世人来自没落的贵族和上进的庶民,
[18:23.74]他们没有固定的经济基础,
[18:25.69]游走于各国君主与权臣门下。
[18:28.78]在列国争雄的局面下,
[18:30.61]出现了君主礼贤下士,
[18:33.08]权臣私门养客的现象。
[18:35.70]那进入秦汉之后,
[18:37.24]大一统政权建立,
[18:38.62]四方游走的事,
[18:39.85]被视作一股不稳定的离心力量,
[18:42.31]于是呢,
[18:43.00]朝廷出现了禁止民间讲学,
[18:45.25]禁止外出游学的法令,
[18:47.44]游势呢,
[18:48.22]就逐渐的减少了。
[18:50.70]此时,
[18:51.52]荀彧成为了市精神的一个代表。
[18:54.22]循吏的循呢,
[18:55.28]是遵循的循吏是官吏的吏。
[18:57.92]循吏是指善于治理地方、
[18:59.86]教化民俗的官员。
[19:01.86]我们都知道,
[19:03.07]儒学在汉武帝以后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
[19:06.55]不过呢,
[19:07.21]于英时指出,
[19:08.56]西汉时儒学的真正影响并不在中央政治,
[19:11.86]而是在文化社会范畴。
[19:14.32]儒学发挥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19:17.18]无形重于有形,
[19:18.83]民间过于朝廷,
[19:20.45]风俗多于制度。
[19:22.32]循吏呢,
[19:23.02]就代表了儒学以德治国的精神,
[19:25.87]他们不仅治理地方,
[19:27.22]发展经济,
[19:28.09]而且教化民众,
[19:29.62]把礼乐文化注入民间,
[19:31.45]将中原的生活方式传播到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19:35.47]不断的在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范围。
[19:39.36]那同样也是在汉代,
[19:41.26]市阶层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19:44.14]无根尤氏转变为具有深厚社会经济基础的士大夫。
[19:49.22]士大夫这个名词古已有之,
[19:51.53]大夫与士本来是贵族的最下两层,
[19:54.63]不过呢,
[19:55.14]随着时代的发展,
[19:56.19]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19:58.36]余英时认为,
[19:59.45]至少到东汉政权建立前后,
[20:01.90]士大夫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社会阶层的称谓。
[20:05.78]士大夫阶层包括由士人形成的士族,
[20:08.67]还有大姓、
[20:09.59]官僚、
[20:10.07]豪强等。
[20:11.26]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依靠这一阶层的支持取得了政权,
[20:15.77]而后来呢,
[20:16.58]也是因为对皇权与士大夫阶层之间失去了协调,
[20:20.60]东汉王朝最终还是走向灭亡。
[20:24.02]东汉开始,
[20:25.14]世人的群体意识呢,
[20:26.43]逐渐的觉醒。
[20:27.66]东汉中期以后,
[20:29.04]政局混乱,
[20:30.03]外戚宦官轮流当权,
[20:32.40]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当中,
[20:34.35]士大夫的领袖以天下教是非为己任,
[20:37.80]那也就是说,
[20:38.70]他们把引领和改善社会道德风气作为了自己的责任。
[20:43.02]这种担当精神上承先秦,
[20:45.26]下开宋明,
[20:46.35]影响深远。
[20:47.68]这时呢,
[20:48.65]士人群体啊,
[20:49.69]还出现了交友结党的风尚,
[20:51.65]也就是有了为政治诉求联合起来的世人群体。
[20:55.58]志同道合是士人群体形成的基础,
[20:59.00]同治这个词呢,
[21:00.08]也是在当时盛行起来的。
[21:02.56]通过郊游解党,
[21:04.13]世人群体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21:06.92]成为了与外戚宦官病例的另外一支左右政局的力量。
[21:12.40]随着诗人群体力量的上升,
[21:14.51]一部分诗人呢,
[21:15.65]开始世代为官,
[21:17.30]到魏晋以后逐渐的发展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
[21:21.96]在东汉,
[21:23.11]世人的个体意识也开始逐渐的觉醒,
[21:25.59]出现了尚名节的风气,
[21:27.70]也就是非常崇尚重视名誉和节操。
[21:31.04]不过呢,
[21:31.71]越是发展到后来,
[21:33.24]世人群体里名不副实、
[21:35.01]欺世盗名的行为就越来越多。
[21:37.76]这种局面最终导致了汉末魏晋时期讲求君臣纲常、
[21:42.98]家族伦理的儒家明教出现了晰。
[21:46.68]在这一轮礼崩乐坏当中,
[21:49.45]世人群体有了新的变化,
[21:51.25]出现了嵇康、
[21:52.45]阮籍为代表的名士,
[21:54.58]用个性解放来反抗现实政治,
[21:57.37]他们纵酒放歌,
[21:58.99]故意做出种种不合礼教的放荡行为,
[22:02.23]发表反对礼教的言论。
[22:04.40]其实呢,
[22:05.10]这是他们对于黑暗政治的反讽,
[22:07.29]是在表达对那些满口仁义道德,
[22:09.96]实际心怀鬼胎的权臣的不满。
[22:12.96]可以说,
[22:13.75]崇尚真情,
[22:14.74]反对虚伪,
[22:15.76]是这一时期世人精神的体现。
[22:19.24]于英时,
[22:20.08]早期的研究啊,
[22:21.19]主要集中在魏晋以前,
[22:23.51]是与中国文化这本书当中呢,
[22:25.70]没有关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世人状况的论述。
[22:29.80]不过呢,
[22:30.53]在本书的引言当中,
[22:32.18]余英时指出。
[22:33.72]在动荡战乱时期,
[22:35.35]中国处于孔子救不得为佛陀救德的局面,
[22:39.31]也就是说,
[22:40.30]教化的大任已从儒家转入佛家的手中。
[22:43.60]这个时期的佛教高僧,
[22:45.10]实际上体现的正是士的精神。
[22:47.94]到了隋唐时代,
[22:49.50]除佛教徒外,
[22:50.71]诗人文士如杜甫、
[22:52.53]韩愈、
[22:52.98]柳宗元、
[22:53.52]白居易,
[22:54.25]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
[22:56.82]余英时曾经表示,
[22:58.15]自己最近几年在对唐代诗人和禅僧做专门研究,
[23:02.32]但由于年事已高,
[23:03.79]研究进度不可能很快,
[23:05.86]目前呢,
[23:06.51]我们还没有见到它的最新成果。
[23:09.70]宋代,
[23:10.57]其实他是于英时后期研究的一个重点,
[23:13.43]在本书新版当中收录了他的成果。
[23:16.55]他指出,
[23:17.51]士大夫的政治文化在宋代实现了复兴。
[23:20.88]宋仁宗时,
[23:21.94]范仲淹倡导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23:26.23]后天下之乐而乐,
[23:27.67]获得普遍而热烈的回响。
[23:30.16]此后呢,
[23:31.01]出现了一个突破性的大原则,
[23:32.99]就是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同商定国家大事。
[23:37.34]正是在这一原则之下,
[23:39.05]王安石才接受了宋神宗的变法大任。
[23:42.92]同样的,
[23:43.74]与皇帝共治天下,
[23:45.17]在南宋依然是士大夫们的心中梦想。
[23:48.12]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之所以要探讨心性、
[23:52.14]礼器这些问题,
[23:53.70]他并不是针对普通民众,
[23:55.65]而是希望皇帝提高道德修养。
[23:58.26]皇帝的道德修养高了,
[23:59.81]那士大夫们也好与贤明的君主一起去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24:05.12]对于明清时期世商合流现象,
[24:07.89]是余英时研究的又一个重点。
[24:10.32]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有这样一个观点,
[24:13.77]说中国宗教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24:17.74]于英时尝试回应这个问题。
[24:20.15]他指出,
[24:21.38]唐代中期以后,
[24:22.82]无论是儒、
[24:23.87]释道各家思想都向着更加入世、
[24:27.05]更加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24:29.15]并不存在阻碍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
[24:32.54]特别是在明代,
[24:33.81]随着市场经济迅速扩张,
[24:35.94]许多科举无望的读书人都下海经商去了,
[24:39.54]形成了一个士商合流的社会。
[24:42.62]王阳明对这一新的社会变化十分的敏感,
[24:45.69]因此呢,
[24:46.41]提出了士农工商虽然职业不同,
[24:49.38]但道是相通的。
[24:51.36]他说呀,
[24:52.30]商人虽终日做买卖,
[24:54.19]不害其成圣成贤,
[24:56.05]这是王阳明对于商人的鼓励,
[24:58.03]因为商人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是很卑下的。
[25:01.78]王阳明希望他们不要自卑,
[25:04.13]只要投身到圣贤的事业中来,
[25:06.44]同样可以成圣成贤。
[25:08.90]那事实上呢?
[25:10.11]在明清时期,
[25:11.34]随着士与商的河流,
[25:13.14]商人们确实承担起一大部分以前专属于士大夫的社会责任,
[25:18.18]比如编写族谱、
[25:19.58]修建宗祠、
[25:20.76]办理书院寺庙、
[25:22.26]修缮道路桥梁等等,
[25:24.03]并且产生了受儒家道德影响的商人精神、
[25:27.72]儒商文化。
[25:29.80]本书讨论的是与中国文化,
[25:32.36]时间下限是晚清。
[25:34.31]书中呢,
[25:34.96]以曾国藩为例,
[25:36.17]探讨了中国的士大夫之学与专家之学的区别。
[25:40.42]曾国藩曾经对子弟们说,
[25:42.95]自己生平读书百无一成,
[25:45.53]但对于古人治学的途径,
[25:47.54]却已经窥见其大。
[25:49.62]之所以说百无一成,
[25:51.04]是因为他没有对考据之学、
[25:53.26]词章之学等进行专家式的钻研。
[25:56.32]而说窥见其大呢,
[25:58.04]则是因为他已经对各类学问有了整体性的通识认知。
[26:02.64]于英时认为,
[26:03.94]曾国藩说的士大夫之学与西方人文主义通识教育有着相似之处。
[26:09.64]曾国传统的士大夫并不追求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26:13.54]而是力求通过治学培养自己的人格,
[26:16.72]获得对道的体悟。
[26:18.74]虽然现在士大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26:21.84]但是现代公民仍然离不开通识。
[26:26.70]说到这儿呢,
[26:27.94]是与中国文化的,
[26:29.22]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为你分享完了。
[26:31.69]回顾一下,
[26:32.44]我们一共讲到了三个主要问题。
[26:35.02]首先我们说到了世阶层兴起的背景,
[26:37.94]是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思想大变革,
[26:41.27]随着战争与动荡,
[26:42.77]是从一个社会等级变成一种职业身份,
[26:46.40]是人们通过求学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
[26:49.70]随着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
[26:51.83]对这种学有所长的职业官僚需求量大大增加。
[26:55.88]这是世阶层兴起的社会背景。
[26:58.62]在讨论世阶层兴起的思想背景的时候,
[27:01.65]那于英时引用了哲学的突破这一概念,
[27:04.71]提出中国思想中的道与希腊的理想国、
[27:08.58]以色列的天国、
[27:09.74]印度的彼岸世界有着相似之处,
[27:12.36]是一种超越旧文化的新理想、
[27:14.70]新价值。
[27:15.75]对道的追求是世阶层兴起的思想基础。
[27:20.00]其次,
[27:20.61]我们说到了中国的世与西方古代知识阶层的异同,
[27:24.78]中国的道与现实世界并不是一分为二的,
[27:27.93]而是不即不离的。
[27:29.49]因此呢,
[27:30.18]相比其他文明中上帝的归上帝,
[27:32.97]凯撒的归凯撒,
[27:34.41]中国的世更加关注现实世界。
[27:37.64]上帝的事、
[27:38.48]凯撒的事都要管。
[27:40.21]他们的理想是以道为标准,
[27:42.54]重建现实中的政治秩序、
[27:44.55]社会秩序。
[27:45.75]在这一点上,
[27:46.70]中国的士与现代知识分子有着相通之处。
[27:51.20]最后,
[27:51.78]我们说到了士阶层在2000多年历史中的发展演变。
[27:55.68]在不同时代,
[27:56.85]士表现为不同形态,
[27:58.77]比如战国的游氏,
[28:00.06]两汉的循吏,
[28:01.26]魏晋的名士士卒,
[28:03.06]宋代的士大夫,
[28:04.29]明清的士商等。
[28:06.56]源远流长的世人传统虽然不断变化,
[28:09.81]但是呢,
[28:10.47]世人身上有一股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28:13.50]他们处在道统与正统之间,
[28:15.69]一方面对道保持不懈的追求,
[28:18.21]一方面关心并且投身到政治社会的秩序建构之中。
[28:22.74]并且世人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28:26.97]努力在政治权力面前保持自重,
[28:29.94]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8:33.22]余英时曾说,
[28:34.82]世是中国史上的一条动脉,
[28:37.04]这是很有道理的。
[28:38.57]虽然到了现代,
[28:39.74]传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28:41.51]但是呢,
[28:42.14]世的灵魂仍然以种种方式或深或浅的缠绕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
[28:48.76]五四时代,
[28:49.90]知识分子追求的是民主与科学,
[28:52.76]虽然追求的目标不同了,
[28:54.32]但是呢,
[28:54.92]如果从行为模式上做深入的观察,
[28:57.74]他们仍然有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流风余韵。
[29:03.14]美国学者迈克尔沃尔泽对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进行观察之后发现的,
[29:08.64]中国知识分子把许多现代价值的实现,
[29:11.82]包括公平、
[29:13.08]民主、
[29:13.65]法制等看成是他们独有的责任,
[29:16.32]这是和美国大相迳庭的。
[29:18.44]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
[29:20.79]这些价值的追求是大家的事儿,
[29:23.07]知识分子并不比别人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29:26.60]他推断,
[29:27.42]这一定是和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有关。
[29:30.62]于英石认为,
[29:31.74]沃尔泽完全猜对了。
[29:33.80]正如我们开头时所说的,
[29:35.70]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自己也常常把事作为文化祖先,
[29:40.14]因此呢,
[29:40.82]关于事的探讨也就具有了一种寻根的意义。
[29:44.50]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29:45.95]市与中国文化这本书出版以来,
[29:48.32]一直受到知识界的广泛关注。
[29:51.42]时至今日,
[29:52.26]这本书仍然是了解中国知识分子,
[29:54.61]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29:57.26]其实呢,
[29:58.05]于英石对现代知识分子也有着不少深入研究,
[30:01.71]我呢,
[30:02.21]会在今后的说书里面继续的给你分享。
[30:06.22]好,
[30:06.62]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30:08.27]为你准备的笔记本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
[30:11.66]恭喜你,
[30:12.65]又听完了一本书。

更新时间:2022-06-16 所属语言: 所属歌手:骇客武林 所属专辑:每天读一本好书

温馨提示: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版权均属于各音乐门户,如果无意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过底部联系我们

推荐音乐

最新歌单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自若本站收录的无意侵犯了DJ或DJ所属公司权益,请通过底部联系方式来信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删除!90听吧 

90听吧-免费MP3下载|流行DJ舞曲|抖音热门歌曲|网络热门歌曲|酷狗音乐排行 联系邮箱tamg235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