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成功 √ 返回继续
音乐地址
下载链接
音乐ID
音乐歌词
音乐名称
音乐作者
当前位置:首页 >> 骇客武林 >> 骇客武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卞恒沁解读》[MP3_LRC]
[00:00.00]90听音乐网 www.90T8.com  [00:00.82]欢迎你每天听本书。 [00:02.80]最近几年呢, [00:04.25]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先后去世了。 [00:07.86]各家媒体纷纷表示了对他们的悼念, [00:11.17]有的媒体还评价他们是最后的士大夫。 [00:15.18]你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最后的士大夫, [00:18.34]就会发现有很多前辈学者都获得过这个称号。 [00:22.62]那么说到这儿, [00:23.83]你可能就会问了, [00:25.42]士大夫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00:28.48]既然我们把学者比喻成士大夫, [00:31.16]那么士大夫应该就是古代的文人学者吧? [00:34.90]这种想法听上去很有道理。 [00:37.86]比如中国传统绘画当中有一种形式叫文人画, [00:42.46]它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正式的名字叫士大夫写意画。 [00:47.66]他的主要特点是用绘画来表现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00:52.30]所以他并不追求绘画的形似, [00:55.01]只看中画中的意境, [00:57.23]这个意境就是士大夫个人才情的体现。 [01:01.04]你看, [01:01.98]从文人画这件事就可以看出, [01:04.29]文人和士大夫之间好像是可以划等号的。 [01:08.86]但是我要再给你说个故事, [01:11.69]这个问题好像就没那么简单了。 [01:14.76]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时候, [01:16.84]皇帝宋神宗曾经和老臣文彦博吵了起来。 [01:20.86]宋神宗说, [01:22.10]王安石的新法对于士大夫或许有些不利, [01:25.46]但对于百姓又有什么不利呢? [01:28.01]你们为什么要反对新法呢? [01:30.62]结果文彦博说了一句特别露骨的话, [01:34.40]他说, [01:35.30]你是和我们士大夫一同治理天下的, [01:38.15]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呀? [01:41.00]意思就是说, [01:42.39]你敢侵犯士大夫的利益, [01:44.43]士大夫就不支持你了, [01:46.50]那可就危险了。 [01:48.56]你看文彦博在这里说的士大夫, [01:51.75]好像又不是说文人, [01:53.70]而是说朝廷上的官员, [01:55.62]因为只有官员才可能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吗? [02:00.08]说到这里, [02:01.14]你可能就觉得有点奇怪了, [02:03.18]那士大夫到底是文人还是官员呢? [02:06.64]今天给你讲述的这本书叫做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 [02:11.99]在书里就解答了士大夫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02:16.54]本书的作者是当代史学大家颜布克先生, [02:20.72]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02:23.27]书名里的衍生两个字是演出的衍, [02:26.63]生活的生。 [02:28.07]衍生在这里就是演化的意思。 [02:31.10]这本书讲的是士大夫在古代中国的演化过程。 [02:36.02]作者的核心观点是, [02:38.10]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个群体, [02:41.31]他们最大的特点叫做一人分饰两角。 [02:45.26]他们既是官员, [02:46.50]又是文人, [02:47.58]既是日常行政工作的承担者, [02:49.95]又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 [02:52.54]在古代中国, [02:53.75]这两种角色先是由同一种人扮演, [02:56.72]后来一度由两种人分别扮演, [02:59.69]最后又变成由同一种人扮演。 [03:02.96]这也就是士大夫群体从合到分, [03:05.78]再从分到合的历史过程。 [03:08.96]这样说, [03:09.99]你可能觉得有点神秘。 [03:11.82]不要紧, [03:12.58]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你拆解这本书。 [03:16.38]第一个方面, [03:17.53]我们来说一下士大夫的内涵是什么? [03:20.68]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 [03:23.10]第二个方面, [03:24.00]我们来说一说士大夫这个群体是怎样在历史中演化的。 [03:28.76]第三个方面, [03:29.91]我们说一下, [03:30.96]和世界其他文明相比, [03:32.88]士大夫这个群体具有怎样的特色, [03:35.73]这种特色对于中华文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03:40.88]好, [03:41.70]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03:43.65]士大夫的内涵是什么? [03:45.63]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 [03:48.60]士大夫其实是两个词合在一起形成的, [03:51.97]一个词是士, [03:53.89]另一个词是大夫。 [03:56.11]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士和大夫分别是什么意思。 [04:01.26]所谓的是, [04:02.62]最初就是指成年男子, [04:05.05]所以是经常和女成对出现, [04:08.98]是就是成年男子, [04:11.11]女就是成年女子。 [04:13.36]诗经里有一句诗叫做女曰鸡鸣, [04:17.42]士曰昧旦, [04:19.04]这句诗是一对夫妻的对话。 [04:21.88]女的说, [04:22.94]你听, [04:23.90]鸡开始打鸣了, [04:25.79]男的还睡得迷迷糊糊的, [04:27.86]接了一句, [04:28.97]天还没亮呢。 [04:30.64]你看这里的士和女就是成对出现的。 [04:35.22]在上古时期, [04:36.70]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氏族公社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组织。 [04:43.56]在氏族公社当中, [04:45.22]一个男人成年以后就要举行士冠礼的仪式, [04:49.42]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由长辈为这个小伙子戴上一顶头冠, [04:54.40]表明他正式成为了是, [04:56.53]也就是这个士族公社的正式成员, [04:59.65]以后就要参加劳动, [05:01.57]还要一起参加对外的战斗。 [05:04.02]虽然是最初是泛指成年男子, [05:07.03]但后来这个词的范围渐渐缩小, [05:09.88]变成了贵族阶级的通称。 [05:12.16]这其实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决定的。 [05:15.37]氏族公社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05:17.95]某些公社征服了其他公社, [05:20.41]把他们变成了自己的附庸。 [05:22.87]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当然是不平等的, [05:26.38]征服者居住在城市的中心, [05:28.81]享受相对高的生活质量, [05:31.00]被征服者就只好住在郊区和野外, [05:34.24]辛苦的劳动, [05:35.38]然后定期向城市里的征服者缴纳劳动果实。 [05:39.88]到了西周的时候, [05:41.54]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叫做国人, [05:44.42]居住在郊区野外的人叫做野人。 [05:47.68]国人中的成年男子仍然可以举行士官礼, [05:51.41]获得士的称号。 [05:53.06]野人已经失去了举行士官礼的***, [05:55.70]也就不配被称作士了。 [05:57.92]你看, [05:58.77]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 [06:00.63]是这个名称已经具有******的色彩了。 [06:05.04]与此同时, [06:06.31]征服者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分化。 [06:09.37]征服者的人口渐渐繁衍, [06:11.47]一部分人就成了统治者, [06:13.48]也就是贵族阶级, [06:15.37]另一部分人就成了被统治者, [06:17.65]也就是平民阶级。 [06:19.42]而是这个名称就成为了贵族阶级的专属。 [06:23.11]比如儒家的经典礼记当中有一段话说的是怎么判断你家孩子是不是长大了? [06:30.64]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06:32.45]如果是氏之子, [06:34.37]也就是贵族家的孩子, [06:36.44]那你就看他会不会接待客人, [06:39.14]如果他会接待客人, [06:40.79]会和客人聊天, [06:41.93]就说明他已经长大了。 [06:44.18]但如果是庶人之子, [06:46.05]也就是平民家的孩子, [06:48.12]那就看他能不能背柴火, [06:50.34]如果能背, [06:51.36]那就说明他已经长大了。 [06:53.90]你看, [06:54.78]这是赤裸裸的歧视, [06:56.49]这说明是这个名称已经变成贵族阶级的特权了。 [07:01.18]那么大夫又是什么意思呢? [07:04.40]大夫也是贵族阶级内部使用的一个名称。 [07:07.96]在左传国语等周代文献当中, [07:10.61]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等级化的描述。 [07:14.04]贵族阶级内部从高到低分别叫做天子、 [07:18.10]诸侯、 [07:19.06]卿大夫、 [07:20.62]士庶人。 [07:22.38]这说明在******内部, [07:24.70]也由高到低分化出了不同的层次, [07:28.03]其中大夫和士都是低等级的贵族, [07:31.66]两者之间的界限有时也比较模糊。 [07:34.72]所以士大夫也就变成了对于整个贵族阶级的通称。 [07:39.84]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 [07:42.31]比如在古代日本, [07:44.29]武士就是最低级的贵族, [07:46.63]那么武士这个名称也经常被用来称呼日本的整个******。 [07:52.27]******内部信奉的共同价值观就叫做武士道。 [07:57.36]好, [07:58.06]我们先来总结一下, [07:59.71]所谓的士大夫, [08:00.97]其实就是早期中国社会对于贵族阶级的通称。 [08:05.06]那么, [08:05.82]士大夫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08:08.55]他们主要有两项任务, [08:10.32]第一项叫做事, [08:12.09]做事的事就是处理公务, [08:14.58]担负起国家的日常行政。 [08:16.62]这意味着士大夫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行政职务的。 [08:20.94]东汉的白虎通义里就有这么一句话, [08:24.28]侍者是也, [08:26.20]任事之称也。 [08:27.91]意思是士大夫的这个士字和做事的士字其实是相通的, [08:33.49]一个人要负担起行政事务, [08:35.68]才配被称作士, [08:37.24]士。 [08:38.44]士大夫的另一项任务叫做学, [08:41.57]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08:45.80]前面说的白虎通义里还有一句话叫做通古今, [08:50.27]辨然否, [08:51.29]谓之是。 [08:52.58]就是一个人要能博古通今, [08:55.14]辨别是非, [08:56.28]才配被称作是是。 [08:58.23]要想做到这些, [08:59.43]那当然要通过学习了。 [09:01.82]根据周朝的礼法, [09:03.57]贵族家的子弟必须从小就进入学校学习, [09:07.38]这时候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称谓, [09:09.66]叫做学士, [09:11.10]就是正在学习知识的士。 [09:13.86]所以后来我们就用学士这个词来翻译西方传进来的大学本科学位。 [09:20.28]今天在大学接受了本科教育, [09:22.93]拿到的学位也叫学士。 [09:26.30]有一点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 [09:29.55]周朝的学校不仅是教育场所, [09:32.28]贵族们平彻会在这里集体行礼、 [09:35.43]奏乐、 [09:36.15]集会、 [09:36.96]聚餐以及练舞。 [09:39.21]所以当时的学校其实和我们现在说的沙龙或者俱乐部有点相似, [09:44.64]是贵族们进行社交的重要场所。 [09:47.38]贵族子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知识, [09:50.81]还可以结交人脉, [09:52.43]这对他们的未来是很有意义的。 [09:55.84]你看, [09:56.93]在士大夫这个群体产生的时候, [09:59.39]其实就是两种角色的混合, [10:02.15]一方面负责行政事务, [10:04.22]另一方面传承知识和文化。 [10:07.20]作者把这个时期的士大夫叫做封建士大夫。 [10:11.29]这里的封建和我们平常说的封建、 [10:13.99]残余那个封建不太一样, [10:16.00]用的是封建这个词的本意, [10:18.28]也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封给自己的亲戚, [10:21.94]让他们各自建国, [10:23.71]共同保卫周朝王室。 [10:25.88]所以, [10:26.76]作者把周朝看成是一个封建时代, [10:30.09]把这个时代的士大夫称作封建士大夫, [10:33.84]这就是士大夫的最初形态。 [10:37.32]到这里, [10:38.38]我已经为你说完了士大夫这个群体的内涵和起源, [10:43.03]在进入第二部分之前, [10:44.68]我想提示你注意一个问题。 [10:47.56]作者指出, [10:48.86]古代中国的士大夫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形态, [10:52.82]那就是在汉朝开始出现的士大夫。 [10:56.12]因为中国在秦汉时期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11:00.05]作者就把秦汉以后、 [11:01.55]辛亥***以前的这段时期成为中国的帝国时代。 [11:05.80]把这个时期的士大夫称为帝国士大夫, [11:09.08]以区别于周朝的封建士大夫。 [11:12.44]那么问题就来了, [11:14.70]为什么作者要对士大夫做出这样的区别呢? [11:18.06]从封建士大夫到帝国士大夫, [11:20.94]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11:23.30]而这就是第二部分我们要说的内容。 [11:27.06]无论是封建士大夫还是帝国士大夫, [11:30.07]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11:31.84]他们同时负担着两种角色, [11:34.45]行政事务和文化传承。 [11:36.88]但是, [11:37.64]在封建士大夫和帝国士大夫之间, [11:40.43]还有一个时期, [11:41.51]也就是从春秋战国到秦朝这段时期。 [11:45.42]在这段时期里, [11:46.63]行政事务和文化传承是由两种人分别承担的。 [11:50.78]负责行政事务的叫官吏, [11:53.13]也就是政府里的各级办事人员, [11:56.10]负责文化传承的叫儒生, [11:58.47]也就是儒家的弟子。 [12:00.80]官吏和儒生之间的关系曾经非常糟糕, [12:04.17]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12:06.98]那么, [12:07.86]封建士大夫怎么就消失了呢? [12:10.53]他们的两种角色又是怎么被官吏和儒生分别取代的呢? [12:15.54]这其实是因为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了。 [12:19.54]在西周的时候, [12:21.11]政府主要通过周公制定的礼来治国, [12:24.53]这个礼究竟是什么呢? [12:26.86]简单的说, [12:28.13]礼就是西周时期制定的一套成系统的仪式规范, [12:32.78]它包含了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领域, [12:35.51]比如朝见天子、 [12:37.49]祭祀祖先、 [12:38.60]男女婚配, [12:39.71]甚至是社会上的各个阶级, [12:41.86]该穿什么衣服, [12:43.01]吃什么东西, [12:44.03]都有详细的规定。 [12:45.84]在西周时期, [12:47.23]这套规范基本都得到了遵守, [12:49.69]于是维持了将近300年的太平。 [12:53.04]但是到了东周时期, [12:55.24]这套规范就渐渐失灵了, [12:57.49]没人还会把它当回事。 [12:59.44]这就是孔子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 [13:03.60]那么, [13:04.45]为什么周礼会失灵呢? [13:07.06]这是因为周礼能够实施的前提是当时的社会结构还比较简单。 [13:12.92]但是社会是终究要往前发展的, [13:15.93]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社会分工。 [13:19.77]就像鸡蛋一样, [13:21.15]它本来只有蛋清和蛋黄, [13:23.61]但在孵化过程中就会慢慢长出小鸡身体的各个部分。 [13:28.34]而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以后, [13:30.66]就会突破周礼的框架, [13:32.67]于是周礼就慢慢的失灵了。 [13:36.38]此外, [13:37.32]还有一个原因, [13:38.67]在东周时期频繁爆发战争。 [13:41.40]战争讲究的是效率, [13:43.02]是尽可能杀伤敌人, [13:44.91]保全自己, [13:46.02]这也就没人会遵守礼了。 [13:48.40]比如宋国和楚国打过一仗, [13:51.68]宋国的君主宋襄公就仍然坚持周礼, [13:54.95]拒绝在楚国军队渡河渡到一半时发动攻击, [13:58.91]结果宋国大败, [14:01.01]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 [14:03.11]不久以后就死了。 [14:05.27]当时几乎所有的人, [14:06.77]包括宋襄公的哥哥子瑜, [14:08.78]都觉得宋襄公是个笨蛋, [14:11.18]打仗还讲什么礼。 [14:13.14]可见, [14:14.05]残酷的战争也是导致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 [14:18.38]而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之下, [14:20.67]贵族阶级逐渐解体, [14:22.77]封建士大夫这个群体也就逐渐消失了。 [14:26.19]很多贵族流落到民间, [14:28.26]开始向平民传授学问, [14:30.57]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14:33.32]他的父亲舒良和就是一个贵族, [14:36.24]曾经在鲁国当过大夫。 [14:38.46]孔子和儒家的主要思想是重新实行以礼治国, [14:43.11]所以儒家其实是西周礼制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14:48.20]同时, [14:49.23]孔子并不是要求机械的恢复周礼, [14:52.02]他对周礼做出了新的解释。 [14:54.46]在孔子看来, [14:55.76]周礼的核心精神就是仁义的仁。 [14:58.98]那么, [14:59.83]什么是人呢? [15:01.21]仁者爱人, [15:02.92]也就是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作为政治的基础, [15:07.75]这种情感中最为核心的又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15:12.52]所以, [15:13.37]儒家主张以家的模式来安排政治, [15:16.85]臣民服侍君主应该像服侍父亲那样, [15:20.24]同样, [15:20.90]君主也应该爱民如子, [15:23.27]也就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对待臣民。 [15:27.28]所以, [15:28.01]儒家认为, [15:28.91]国家法律不能完全排斥人情, [15:31.61]如果法律和人情有冲突, [15:33.47]那么就应该以人情为优先。 [15:36.50]基于这种观念, [15:37.95]儒家认为理想的治国角色应该是君子。 [15:41.97]君子并不是只会听从上级命令, [15:44.70]专门处理行政事务的人, [15:46.92]他们具有完美的人格和精神感召力。 [15:50.18]儒家的这种想法更多是一种社会理想, [15:54.12]他们对于政治中的技术性层面并不关注, [15:57.42]这就和另一个人群, [15:58.77]也就是官吏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16:02.12]那么, [16:03.30]官吏这个人群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16:06.74]在西周时期, [16:08.22]治理国家的主要是贵族。 [16:10.80]当时的社会结构也比较简单, [16:13.08]行政事务也不是很繁琐, [16:15.27]贵族只要恪守周礼, [16:16.86]就可以治理国家。 [16:18.51]有一些具体的技术性工作, [16:20.37]比如收税、 [16:21.48]刑法等等, [16:22.56]贵族就会找几个人来做帮手, [16:25.23]这些人就是官吏的前身。 [16:28.16]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16:29.91]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 [16:31.89]导致里崩越坏, [16:33.99]同时具体的行政工作也越来越复杂, [16:37.29]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16:39.24]官吏的地位就有了相应的提高。 [16:42.86]对于君主来说, [16:44.40]官吏比贵族更听话, [16:46.53]更好控制。 [16:47.79]因为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和收入, [16:50.40]可以对君主构成威胁。 [16:52.44]官吏没有自己的封地, [16:54.09]只能靠君主给他们发薪水。 [16:56.60]所以君主就想用官吏去取代贵族, [17:00.27]这样君主就可以直接控制全社会, [17:03.34]不需要再让贵族这个中间商去赚差价了。 [17:07.14]战国时兴起的变法运动, [17:09.43]目的就是用官吏取代贵族, [17:12.10]建立官僚制政府。 [17:14.02]当时积极主张变法的人群就是所谓的法家, [17:18.34]法家的立场基本代表了官吏的立场。 [17:21.96]法家的基本主张有两条, [17:24.43]第一条, [17:25.42]依靠各级官吏去管理国家, [17:28.27]官吏们的最高领袖就是君主本人。 [17:31.76]第二条官吏依照系统的成文法规去管理国家, [17:36.33]处理行政事务要以法规为准绳。 [17:39.54]至于儒家所强调的人情, [17:41.49]在法家看来都是不可计算的, [17:43.86]也不可控制的东西, [17:45.60]考虑这些东西会影响到行政效率, [17:48.21]所以应该对这些通通加以排斥。 [17:51.54]总之, [17:52.33]可以归结为一点, [17:53.89]法家追求的是效率优先。 [17:57.00]你看, [17:58.27]儒生和官吏这两种角色, [18:00.43]刚好代表了封建士大夫身上的两面, [18:03.79]儒生代表文化传承的那一面, [18:06.52]官吏代表了日常行政那一面。 [18:09.40]同时, [18:10.22]儒生追求社会理想, [18:11.96]官吏追求效率优先, [18:14.21]这两种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尖锐的矛盾。 [18:17.96]这种矛盾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18:22.41]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18:23.91]有两个人分别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18:27.58]第一个人就是秦始皇。 [18:30.14]秦始皇把效率优先这个导向发挥到了极致, [18:34.04]表现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 [18:36.14]那就是完全用官吏来治理国家, [18:39.47]利用官吏去最大限度的动员社会资源。 [18:43.22]结果激起了民变, [18:45.33]秦朝二世而亡。 [18:47.86]而第二个人就是西汉末年的王莽。 [18:51.50]王莽是一个虔诚的儒家信徒, [18:54.11]他把社会理想这个导向发挥到了极致, [18:57.26]任用了一大批儒生, [18:58.97]想要恢复西周的制度。 [19:01.26]结果儒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19:04.24]他们空有治国理想, [19:05.89]完全不懂治国的技术。 [19:08.05]比如儒生说要恢复井田制, [19:10.96]王莽就真的下令把全国土地重新分配, [19:14.80]土地多的要自觉把土地分给乡亲们, [19:17.71]不然就抓起来。 [19:19.15]结果当时的监狱里就住满了人。 [19:21.86]最后各地的豪族起来反抗, [19:24.21]把王莽政权推翻了。 [19:26.72]其实历史就像是一个钟摆, [19:29.58]从秦始皇到王莽之间, [19:31.28]这200年, [19:32.07]在两个极端中间走了一个来回。 [19:35.18]最后证明儒生和官吏这两种人还是应该合二为一, [19:40.02]才能把中国治理好。 [19:41.98]这背后, [19:42.89]不仅仅是兼顾理想和效率那么简单, [19:45.89]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9:48.56]首先, [19:49.62]秦朝的官僚制政府确实具有高效的优势, [19:53.28]但也正是因为如此, [19:54.93]国家对社会资源的获取有时候会超过社会负担的限度。 [20:00.12]官吏们又只会听从上级的命令, [20:02.89]无法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 [20:05.41]而儒生们的议论虽然非常理想主义, [20:08.41]但很多时候能够反映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 [20:12.25]及时向君主传递出危险的信号, [20:15.10]起到一个报警器的作用。 [20:17.96]其次, [20:18.90]当时的中国虽然形成了高效的官僚制政府, [20:22.44]但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乡村。 [20:25.38]乡村地区有很多原生性的人际关系, [20:28.53]比如血缘关系、 [20:30.21]姻亲关系、 [20:31.20]邻里关系等等。 [20:32.97]长期以来, [20:33.96]为了维持稳定, [20:35.25]乡村地区形成了一套自发的伦理秩序。 [20:38.80]比如, [20:39.53]家庭内部要讲孝悌, [20:41.78]邻里之间要和睦, [20:43.28]有碍地方父老要负责调解纠纷, [20:46.79]而国家法律和这些自发秩序往往是不兼容的。 [20:51.48]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时候, [20:53.53]基层百姓就曾经对法律******, [20:57.13]但因为秦国的规模比较小, [20:59.11]还不至于产生大问题。 [21:01.34]等到秦国变成了秦朝, [21:03.45]把这套法律向全国推行的时候, [21:06.09]问题就大了。 [21:07.70]本来基层老百姓之间讲的是互助友爱, [21:11.46]但秦国法律要求邻里之间要互相监视, [21:15.03]发现犯罪要相互举报, [21:17.34]这就让老百姓很难适应。 [21:19.56]国家法律和基层秩序之间的不兼容, [21:22.38]也成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5.78]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21:27.47]就只有把儒生和官吏这两个角色重新结合在一起。 [21:32.34]汉武帝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 [21:35.44]既任用公孙弘这样的儒生, [21:37.60]也任用张汤这样的官吏。 [21:40.18]他的儿子汉昭帝、 [21:41.56]孙子汉宣帝继承了这条路线。 [21:44.46]汉宣帝还给这条路线做了一个总结, [21:47.56]叫做霸王道杂之, [21:50.17]就是把霸道、 [21:51.82]王道混合在一起, [21:54.10]霸道就是要用力, [21:56.17]王道就是要用儒。 [21:58.88]这样做比秦始皇和王莽要好一点, [22:02.07]但还是有问题。 [22:03.76]因为这只是机械的混合, [22:05.45]不是有机的结合。 [22:07.34]儒生和官吏的三观仍然不合, [22:09.83]勉强在一起共事, [22:11.27]难免要起摩擦。 [22:12.98]汉宣帝时期就有一个大臣叫盖宽饶, [22:16.49]他是儒生出身, [22:17.93]上书议论政治, [22:19.55]结果就遭到官吏的羞辱。 [22:21.84]他的性格很刚烈, [22:23.20]就在皇宫北门用一把匕首***了。 [22:27.00]这个历史性的难题, [22:28.60]最后在东汉被光武帝刘秀解决了。 [22:32.46]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22:35.28]刘秀做了两件事, [22:37.18]让儒生和官吏发生了化学反应。 [22:40.33]第一件事叫做尊儒。 [22:43.21]刘秀特别尊崇儒家, [22:45.61]即位后不久, [22:46.59]他就建造了太学, [22:48.16]还亲自在太学里面讲学, [22:50.41]和儒生们一起辩论。 [22:52.33]当时有几万人为官, [22:54.40]盛况空前。 [22:55.98]刘秀对儒生这么亲近, [22:57.82]让天下人都非常眼红, [22:59.89]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经对儒生不屑一顾的官吏。 [23:04.09]于是吏也开始学习儒家的经典, [23:07.45]让自己看上去有文化一点, [23:09.88]这就让力主动向儒靠拢了。 [23:13.40]第二件事叫做吏化, [23:15.72]官吏的吏变化的话, [23:18.06]所谓吏化, [23:18.99]就是让儒生具备官吏的技能。 [23:21.78]在当时想要做官, [23:23.67]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度, [23:25.65]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 [23:29.46]通过察举, [23:30.46]当上官的人里, [23:31.57]儒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23:33.82]刘秀建立了一项制度, [23:35.56]规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个人才, [23:38.56]必须先让他做一个小官, [23:40.69]让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 [23:42.70]等到确定他能够胜任了, [23:44.80]再向中央推荐。 [23:46.70]过去儒生做官没有这个试用期, [23:50.13]所以当了官还满脑子理想主义, [23:53.06]弄出了许多乱子。 [23:54.63]现在儒生要做官, [23:56.52]必须经过试用, [23:57.93]要想顺利通过适用, [23:59.43]就必须去学习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技能, [24:03.06]而这就让儒生主动向官吏靠拢了。 [24:07.22]你看, [24:08.22]刘秀做的这两件事, [24:09.75]让斗了几百年的儒和力在东汉开始主动相互接近。 [24:15.20]到了东汉中期以后, [24:16.92]如何立就, [24:18.09]你中有我, [24:19.04]我中有你, [24:20.22]很难分得清了。 [24:22.56]东汉末年, [24:23.74]有一个叫王灿的名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儒立论, [24:27.97]里面有一句话叫立福训雅, [24:31.42]儒通文法。 [24:33.07]就是说官吏也懂得儒家的学问, [24:36.37]儒也精通官僚的技能。 [24:38.92]儒和吏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 [24:41.62]成为新型的士大夫, [24:43.27]也就是帝国士大夫。 [24:45.88]这个群体从此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24:49.16]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24:53.14]到这里, [24:54.05]我已经为你讲完了士大夫群体的演化过程, [24:57.62]下面我想谈谈士大夫这个群体有什么特色, [25:01.79]这种特色对中华文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25:06.74]作者指出, [25:08.10]士大夫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群体, [25:11.07]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同时担负文化和政治的双重角色。 [25:15.98]在世界的其他文明当中, [25:17.94]文化和政治一般是两种人分别承担的。 [25:21.92]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 [25:24.12]负责文化传承的是***教的教士, [25:27.18]负责行政工作的是封建贵族。 [25:30.28]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之下, [25:32.54]负责文化传承的是第一等级, [25:35.08]也就是僧侣贵族婆罗门, [25:37.97]负责日常行政的是第二等级, [25:40.45]也就是武士贵族刹帝利。 [25:43.46]但是在古代中国, [25:45.57]这两种角色是由同一种人, [25:47.79]也就是士大夫来承担的, [25:50.58]而这导致了在中国文化当中出现了这么几种现象。 [25:55.28]首先, [25:56.28]士大夫政治是一种精英政治, [25:58.80]他赋予了文化阶级与特权。 [26:01.44]士大夫在面对民众的时候, [26:03.36]具有一种文化贵族的心态, [26:05.64]也就是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26:08.46]这也使士大夫拉开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26:11.76]变得不接地气。 [26:13.82]前面我给你讲过宋神宗和文彦博的那段对话, [26:18.18]文彦博的那句你是和我们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 [26:22.14]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 [26:24.51]就是这种优越感的体现。 [26:26.73]士大夫觉得自己要比百姓高出一头。 [26:30.64]而这种现象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所影响。 [26:35.00]文化人在今天往往不仅意味着事实上的优越, [26:39.38]也意味着身份上高人一等。 [26:42.70]其次, [26:43.64]士大夫政治让中国文化产生了学以致用的传统。 [26:48.17]因为士大夫不仅要传承文化, [26:50.57]还要处理行政事务, [26:52.55]他们对学问的追求就难免要服务于政治的目标。 [26:56.63]这往好里说, [26:57.77]是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实用主义精神, [27:01.07]往坏里说, [27:02.11]是使士大夫把当官作为最大的人生目标, [27:05.93]缺乏进行纯粹思考的精神。 [27:08.54]在士大夫的视野中, [27:10.14]只有狭隘的政治, [27:11.64]其他的都是奇技淫巧、 [27:13.92]雕虫小技, [27:15.09]从而压制了纯粹科学和纯粹艺术的***发展。 [27:19.92]此外, [27:20.89]士大夫政治还让文人们面对着做官和归隐的两难局面。 [27:26.54]对士大夫而言, [27:28.05]最大的人生选择就是出来做官还是归隐田园。 [27:32.70]做官的尊贵固然很吸引人, [27:35.34]但繁琐的公务、 [27:36.57]服从权威的压抑感, [27:38.10]也让许多士大夫最终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 [27:42.27]归隐田园。 [27:43.72]所以, [27:44.48]诸葛亮和陶渊明就变成了中国文人的两种极端想象。 [27:49.49]诸葛亮是做官最成功的, [27:51.68]能够让君主三顾茅庐, [27:53.93]邀请出山, [27:55.61]陶渊明是归隐最成功的, [27:57.92]能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隐士的代名词。 [28:01.72]这种两难局面, [28:03.08]在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仍然可以观察得到。 [28:07.19]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时会充满公共精神, [28:10.40]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 [28:12.44]甚至尝试出来做官, [28:14.81]有时又会向往个人自由, [28:17.06]想要摆脱束缚, [28:18.47]过上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28:21.02]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中国士大夫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继承关系, [28:27.18]以至于我们经常用士大夫精神来称赞知识分子, [28:31.62]而某些学识特别丰富又特别具有公共精神的知识分子, [28:35.85]也往往会被称作最后的士大夫。 [28:39.64]最后, [28:40.61]士大夫政治可能会对当代中国甚至世界有所启示。 [28:45.58]士大夫政治的核心精神叫做和而不同。 [28:49.52]面对不断深入的社会分工, [28:51.59]古代中国并没有不断创造新的角色去适应这种分工, [28:56.18]而是创造出了士大夫这个群体, [28:58.82]把各种角色都统一到高尚的道德理想之中。 [29:03.40]明末, [29:04.07]东林党人顾献成曾经撰写过一副著名的对联, [29:07.88]上联是风声雨声、 [29:10.25]读书声, [29:11.22]声声入耳, [29:12.89]下联是家事、 [29:14.60]国事天下事, [29:16.37]事事关心。 [29:18.22]传统中国的士大夫追求的事事关心, [29:21.50]并不意味着他们事事都在行, [29:24.26]只是在他们看来, [29:26.03]事事都可以统一在一个更为高远的道德理想之中。 [29:30.96]所以, [29:31.81]在中国的士大夫当中, [29:33.46]确实经常出现那些既能建功立业, [29:36.40]又有出色的学问文章传世的人。 [29:39.56]传统中国的士大夫将知识、 [29:42.33]道德和责任视为一体, [29:44.91]并以此作为人格升华的目标。 [29:47.76]这其实意味着他们将人看成是目的, [29:50.99]而不是手段。 [29:52.54]社会学家****、 [29:53.84]韦伯就曾经指出, [29:55.40]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 [29:57.62]其实就是在说人不应该成为工具, [30:01.07]人本身就是目的, [30:02.93]应该以人格的升华为目标。 [30:06.50]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的现代世界, [30:09.57]我们可能经常会感到自己好像变成了社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 [30:14.64]越来越被工具化了。 [30:16.62]这个时候, [30:17.50]我们就不妨去重新感受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精神, [30:21.64]从中去寻找对于我们生活的启示。 [30:26.88]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30:29.62]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知识点。 [30:33.48]第一个部分我们说了, [30:35.53]士大夫是一个古代中国特有的群体, [30:38.86]这个群体起源于西周时期, [30:41.20]主要特点是同时担负文化传承和行政事务两种角色。 [30:46.98]第二个方面, [30:48.19]我们说到士大夫群体经历了从合到分, [30:51.67]在从分到合的发展过程。 [30:54.20]西周时期的封建士大夫, [30:56.16]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化成了儒生和官吏这两种人。 [31:01.18]到了东汉初期, [31:02.78]这两种人又融合成了士大夫的新形态, [31:05.84]也就是帝国士大夫。 [31:08.42]第三个方面, [31:09.57]我们说了士大夫政治对于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1:14.73]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优越感、 [31:16.95]学以致用的传统, [31:18.42]以及在做官还是归隐问题上的困惑, [31:21.48]都受到了来自传统士大夫政治的影响。 [31:25.08]士大夫精神当中和而不同的元素, [31:28.09]以及以人为目的而不是工具的态度, [31:31.45]都可能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启示。 [31:35.92]好, [31:36.77]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31:39.41]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 [31:41.87]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 [31:45.64]恭喜你。 [31:46.84]又听完了一本书。 

LRC动态歌词下载

[00:00.00]90听音乐网 www.90T8.com
[00:00.82]欢迎你每天听本书。
[00:02.80]最近几年呢,
[00:04.25]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先后去世了。
[00:07.86]各家媒体纷纷表示了对他们的悼念,
[00:11.17]有的媒体还评价他们是最后的士大夫。
[00:15.18]你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最后的士大夫,
[00:18.34]就会发现有很多前辈学者都获得过这个称号。
[00:22.62]那么说到这儿,
[00:23.83]你可能就会问了,
[00:25.42]士大夫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00:28.48]既然我们把学者比喻成士大夫,
[00:31.16]那么士大夫应该就是古代的文人学者吧?
[00:34.90]这种想法听上去很有道理。
[00:37.86]比如中国传统绘画当中有一种形式叫文人画,
[00:42.46]它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正式的名字叫士大夫写意画。
[00:47.66]他的主要特点是用绘画来表现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00:52.30]所以他并不追求绘画的形似,
[00:55.01]只看中画中的意境,
[00:57.23]这个意境就是士大夫个人才情的体现。
[01:01.04]你看,
[01:01.98]从文人画这件事就可以看出,
[01:04.29]文人和士大夫之间好像是可以划等号的。
[01:08.86]但是我要再给你说个故事,
[01:11.69]这个问题好像就没那么简单了。
[01:14.76]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时候,
[01:16.84]皇帝宋神宗曾经和老臣文彦博吵了起来。
[01:20.86]宋神宗说,
[01:22.10]王安石的新法对于士大夫或许有些不利,
[01:25.46]但对于百姓又有什么不利呢?
[01:28.01]你们为什么要反对新法呢?
[01:30.62]结果文彦博说了一句特别露骨的话,
[01:34.40]他说,
[01:35.30]你是和我们士大夫一同治理天下的,
[01:38.15]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呀?
[01:41.00]意思就是说,
[01:42.39]你敢侵犯士大夫的利益,
[01:44.43]士大夫就不支持你了,
[01:46.50]那可就危险了。
[01:48.56]你看文彦博在这里说的士大夫,
[01:51.75]好像又不是说文人,
[01:53.70]而是说朝廷上的官员,
[01:55.62]因为只有官员才可能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吗?
[02:00.08]说到这里,
[02:01.14]你可能就觉得有点奇怪了,
[02:03.18]那士大夫到底是文人还是官员呢?
[02:06.64]今天给你讲述的这本书叫做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
[02:11.99]在书里就解答了士大夫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02:16.54]本书的作者是当代史学大家颜布克先生,
[02:20.72]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02:23.27]书名里的衍生两个字是演出的衍,
[02:26.63]生活的生。
[02:28.07]衍生在这里就是演化的意思。
[02:31.10]这本书讲的是士大夫在古代中国的演化过程。
[02:36.02]作者的核心观点是,
[02:38.10]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个群体,
[02:41.31]他们最大的特点叫做一人分饰两角。
[02:45.26]他们既是官员,
[02:46.50]又是文人,
[02:47.58]既是日常行政工作的承担者,
[02:49.95]又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
[02:52.54]在古代中国,
[02:53.75]这两种角色先是由同一种人扮演,
[02:56.72]后来一度由两种人分别扮演,
[02:59.69]最后又变成由同一种人扮演。
[03:02.96]这也就是士大夫群体从合到分,
[03:05.78]再从分到合的历史过程。
[03:08.96]这样说,
[03:09.99]你可能觉得有点神秘。
[03:11.82]不要紧,
[03:12.58]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你拆解这本书。
[03:16.38]第一个方面,
[03:17.53]我们来说一下士大夫的内涵是什么?
[03:20.68]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
[03:23.10]第二个方面,
[03:24.00]我们来说一说士大夫这个群体是怎样在历史中演化的。
[03:28.76]第三个方面,
[03:29.91]我们说一下,
[03:30.96]和世界其他文明相比,
[03:32.88]士大夫这个群体具有怎样的特色,
[03:35.73]这种特色对于中华文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03:40.88]好,
[03:41.70]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03:43.65]士大夫的内涵是什么?
[03:45.63]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
[03:48.60]士大夫其实是两个词合在一起形成的,
[03:51.97]一个词是士,
[03:53.89]另一个词是大夫。
[03:56.11]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士和大夫分别是什么意思。
[04:01.26]所谓的是,
[04:02.62]最初就是指成年男子,
[04:05.05]所以是经常和女成对出现,
[04:08.98]是就是成年男子,
[04:11.11]女就是成年女子。
[04:13.36]诗经里有一句诗叫做女曰鸡鸣,
[04:17.42]士曰昧旦,
[04:19.04]这句诗是一对夫妻的对话。
[04:21.88]女的说,
[04:22.94]你听,
[04:23.90]鸡开始打鸣了,
[04:25.79]男的还睡得迷迷糊糊的,
[04:27.86]接了一句,
[04:28.97]天还没亮呢。
[04:30.64]你看这里的士和女就是成对出现的。
[04:35.22]在上古时期,
[04:36.70]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氏族公社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组织。
[04:43.56]在氏族公社当中,
[04:45.22]一个男人成年以后就要举行士冠礼的仪式,
[04:49.42]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由长辈为这个小伙子戴上一顶头冠,
[04:54.40]表明他正式成为了是,
[04:56.53]也就是这个士族公社的正式成员,
[04:59.65]以后就要参加劳动,
[05:01.57]还要一起参加对外的战斗。
[05:04.02]虽然是最初是泛指成年男子,
[05:07.03]但后来这个词的范围渐渐缩小,
[05:09.88]变成了贵族阶级的通称。
[05:12.16]这其实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决定的。
[05:15.37]氏族公社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05:17.95]某些公社征服了其他公社,
[05:20.41]把他们变成了自己的附庸。
[05:22.87]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当然是不平等的,
[05:26.38]征服者居住在城市的中心,
[05:28.81]享受相对高的生活质量,
[05:31.00]被征服者就只好住在郊区和野外,
[05:34.24]辛苦的劳动,
[05:35.38]然后定期向城市里的征服者缴纳劳动果实。
[05:39.88]到了西周的时候,
[05:41.54]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叫做国人,
[05:44.42]居住在郊区野外的人叫做野人。
[05:47.68]国人中的成年男子仍然可以举行士官礼,
[05:51.41]获得士的称号。
[05:53.06]野人已经失去了举行士官礼的***,
[05:55.70]也就不配被称作士了。
[05:57.92]你看,
[05:58.77]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
[06:00.63]是这个名称已经具有******的色彩了。
[06:05.04]与此同时,
[06:06.31]征服者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分化。
[06:09.37]征服者的人口渐渐繁衍,
[06:11.47]一部分人就成了统治者,
[06:13.48]也就是贵族阶级,
[06:15.37]另一部分人就成了被统治者,
[06:17.65]也就是平民阶级。
[06:19.42]而是这个名称就成为了贵族阶级的专属。
[06:23.11]比如儒家的经典礼记当中有一段话说的是怎么判断你家孩子是不是长大了?
[06:30.64]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06:32.45]如果是氏之子,
[06:34.37]也就是贵族家的孩子,
[06:36.44]那你就看他会不会接待客人,
[06:39.14]如果他会接待客人,
[06:40.79]会和客人聊天,
[06:41.93]就说明他已经长大了。
[06:44.18]但如果是庶人之子,
[06:46.05]也就是平民家的孩子,
[06:48.12]那就看他能不能背柴火,
[06:50.34]如果能背,
[06:51.36]那就说明他已经长大了。
[06:53.90]你看,
[06:54.78]这是赤裸裸的歧视,
[06:56.49]这说明是这个名称已经变成贵族阶级的特权了。
[07:01.18]那么大夫又是什么意思呢?
[07:04.40]大夫也是贵族阶级内部使用的一个名称。
[07:07.96]在左传国语等周代文献当中,
[07:10.61]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等级化的描述。
[07:14.04]贵族阶级内部从高到低分别叫做天子、
[07:18.10]诸侯、
[07:19.06]卿大夫、
[07:20.62]士庶人。
[07:22.38]这说明在******内部,
[07:24.70]也由高到低分化出了不同的层次,
[07:28.03]其中大夫和士都是低等级的贵族,
[07:31.66]两者之间的界限有时也比较模糊。
[07:34.72]所以士大夫也就变成了对于整个贵族阶级的通称。
[07:39.84]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
[07:42.31]比如在古代日本,
[07:44.29]武士就是最低级的贵族,
[07:46.63]那么武士这个名称也经常被用来称呼日本的整个******。
[07:52.27]******内部信奉的共同价值观就叫做武士道。
[07:57.36]好,
[07:58.06]我们先来总结一下,
[07:59.71]所谓的士大夫,
[08:00.97]其实就是早期中国社会对于贵族阶级的通称。
[08:05.06]那么,
[08:05.82]士大夫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08:08.55]他们主要有两项任务,
[08:10.32]第一项叫做事,
[08:12.09]做事的事就是处理公务,
[08:14.58]担负起国家的日常行政。
[08:16.62]这意味着士大夫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行政职务的。
[08:20.94]东汉的白虎通义里就有这么一句话,
[08:24.28]侍者是也,
[08:26.20]任事之称也。
[08:27.91]意思是士大夫的这个士字和做事的士字其实是相通的,
[08:33.49]一个人要负担起行政事务,
[08:35.68]才配被称作士,
[08:37.24]士。
[08:38.44]士大夫的另一项任务叫做学,
[08:41.57]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08:45.80]前面说的白虎通义里还有一句话叫做通古今,
[08:50.27]辨然否,
[08:51.29]谓之是。
[08:52.58]就是一个人要能博古通今,
[08:55.14]辨别是非,
[08:56.28]才配被称作是是。
[08:58.23]要想做到这些,
[08:59.43]那当然要通过学习了。
[09:01.82]根据周朝的礼法,
[09:03.57]贵族家的子弟必须从小就进入学校学习,
[09:07.38]这时候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称谓,
[09:09.66]叫做学士,
[09:11.10]就是正在学习知识的士。
[09:13.86]所以后来我们就用学士这个词来翻译西方传进来的大学本科学位。
[09:20.28]今天在大学接受了本科教育,
[09:22.93]拿到的学位也叫学士。
[09:26.30]有一点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
[09:29.55]周朝的学校不仅是教育场所,
[09:32.28]贵族们平彻会在这里集体行礼、
[09:35.43]奏乐、
[09:36.15]集会、
[09:36.96]聚餐以及练舞。
[09:39.21]所以当时的学校其实和我们现在说的沙龙或者俱乐部有点相似,
[09:44.64]是贵族们进行社交的重要场所。
[09:47.38]贵族子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知识,
[09:50.81]还可以结交人脉,
[09:52.43]这对他们的未来是很有意义的。
[09:55.84]你看,
[09:56.93]在士大夫这个群体产生的时候,
[09:59.39]其实就是两种角色的混合,
[10:02.15]一方面负责行政事务,
[10:04.22]另一方面传承知识和文化。
[10:07.20]作者把这个时期的士大夫叫做封建士大夫。
[10:11.29]这里的封建和我们平常说的封建、
[10:13.99]残余那个封建不太一样,
[10:16.00]用的是封建这个词的本意,
[10:18.28]也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封给自己的亲戚,
[10:21.94]让他们各自建国,
[10:23.71]共同保卫周朝王室。
[10:25.88]所以,
[10:26.76]作者把周朝看成是一个封建时代,
[10:30.09]把这个时代的士大夫称作封建士大夫,
[10:33.84]这就是士大夫的最初形态。
[10:37.32]到这里,
[10:38.38]我已经为你说完了士大夫这个群体的内涵和起源,
[10:43.03]在进入第二部分之前,
[10:44.68]我想提示你注意一个问题。
[10:47.56]作者指出,
[10:48.86]古代中国的士大夫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形态,
[10:52.82]那就是在汉朝开始出现的士大夫。
[10:56.12]因为中国在秦汉时期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11:00.05]作者就把秦汉以后、
[11:01.55]辛亥***以前的这段时期成为中国的帝国时代。
[11:05.80]把这个时期的士大夫称为帝国士大夫,
[11:09.08]以区别于周朝的封建士大夫。
[11:12.44]那么问题就来了,
[11:14.70]为什么作者要对士大夫做出这样的区别呢?
[11:18.06]从封建士大夫到帝国士大夫,
[11:20.94]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11:23.30]而这就是第二部分我们要说的内容。
[11:27.06]无论是封建士大夫还是帝国士大夫,
[11:30.07]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11:31.84]他们同时负担着两种角色,
[11:34.45]行政事务和文化传承。
[11:36.88]但是,
[11:37.64]在封建士大夫和帝国士大夫之间,
[11:40.43]还有一个时期,
[11:41.51]也就是从春秋战国到秦朝这段时期。
[11:45.42]在这段时期里,
[11:46.63]行政事务和文化传承是由两种人分别承担的。
[11:50.78]负责行政事务的叫官吏,
[11:53.13]也就是政府里的各级办事人员,
[11:56.10]负责文化传承的叫儒生,
[11:58.47]也就是儒家的弟子。
[12:00.80]官吏和儒生之间的关系曾经非常糟糕,
[12:04.17]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12:06.98]那么,
[12:07.86]封建士大夫怎么就消失了呢?
[12:10.53]他们的两种角色又是怎么被官吏和儒生分别取代的呢?
[12:15.54]这其实是因为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了。
[12:19.54]在西周的时候,
[12:21.11]政府主要通过周公制定的礼来治国,
[12:24.53]这个礼究竟是什么呢?
[12:26.86]简单的说,
[12:28.13]礼就是西周时期制定的一套成系统的仪式规范,
[12:32.78]它包含了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领域,
[12:35.51]比如朝见天子、
[12:37.49]祭祀祖先、
[12:38.60]男女婚配,
[12:39.71]甚至是社会上的各个阶级,
[12:41.86]该穿什么衣服,
[12:43.01]吃什么东西,
[12:44.03]都有详细的规定。
[12:45.84]在西周时期,
[12:47.23]这套规范基本都得到了遵守,
[12:49.69]于是维持了将近300年的太平。
[12:53.04]但是到了东周时期,
[12:55.24]这套规范就渐渐失灵了,
[12:57.49]没人还会把它当回事。
[12:59.44]这就是孔子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
[13:03.60]那么,
[13:04.45]为什么周礼会失灵呢?
[13:07.06]这是因为周礼能够实施的前提是当时的社会结构还比较简单。
[13:12.92]但是社会是终究要往前发展的,
[13:15.93]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社会分工。
[13:19.77]就像鸡蛋一样,
[13:21.15]它本来只有蛋清和蛋黄,
[13:23.61]但在孵化过程中就会慢慢长出小鸡身体的各个部分。
[13:28.34]而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以后,
[13:30.66]就会突破周礼的框架,
[13:32.67]于是周礼就慢慢的失灵了。
[13:36.38]此外,
[13:37.32]还有一个原因,
[13:38.67]在东周时期频繁爆发战争。
[13:41.40]战争讲究的是效率,
[13:43.02]是尽可能杀伤敌人,
[13:44.91]保全自己,
[13:46.02]这也就没人会遵守礼了。
[13:48.40]比如宋国和楚国打过一仗,
[13:51.68]宋国的君主宋襄公就仍然坚持周礼,
[13:54.95]拒绝在楚国军队渡河渡到一半时发动攻击,
[13:58.91]结果宋国大败,
[14:01.01]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
[14:03.11]不久以后就死了。
[14:05.27]当时几乎所有的人,
[14:06.77]包括宋襄公的哥哥子瑜,
[14:08.78]都觉得宋襄公是个笨蛋,
[14:11.18]打仗还讲什么礼。
[14:13.14]可见,
[14:14.05]残酷的战争也是导致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
[14:18.38]而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之下,
[14:20.67]贵族阶级逐渐解体,
[14:22.77]封建士大夫这个群体也就逐渐消失了。
[14:26.19]很多贵族流落到民间,
[14:28.26]开始向平民传授学问,
[14:30.57]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14:33.32]他的父亲舒良和就是一个贵族,
[14:36.24]曾经在鲁国当过大夫。
[14:38.46]孔子和儒家的主要思想是重新实行以礼治国,
[14:43.11]所以儒家其实是西周礼制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14:48.20]同时,
[14:49.23]孔子并不是要求机械的恢复周礼,
[14:52.02]他对周礼做出了新的解释。
[14:54.46]在孔子看来,
[14:55.76]周礼的核心精神就是仁义的仁。
[14:58.98]那么,
[14:59.83]什么是人呢?
[15:01.21]仁者爱人,
[15:02.92]也就是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作为政治的基础,
[15:07.75]这种情感中最为核心的又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15:12.52]所以,
[15:13.37]儒家主张以家的模式来安排政治,
[15:16.85]臣民服侍君主应该像服侍父亲那样,
[15:20.24]同样,
[15:20.90]君主也应该爱民如子,
[15:23.27]也就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对待臣民。
[15:27.28]所以,
[15:28.01]儒家认为,
[15:28.91]国家法律不能完全排斥人情,
[15:31.61]如果法律和人情有冲突,
[15:33.47]那么就应该以人情为优先。
[15:36.50]基于这种观念,
[15:37.95]儒家认为理想的治国角色应该是君子。
[15:41.97]君子并不是只会听从上级命令,
[15:44.70]专门处理行政事务的人,
[15:46.92]他们具有完美的人格和精神感召力。
[15:50.18]儒家的这种想法更多是一种社会理想,
[15:54.12]他们对于政治中的技术性层面并不关注,
[15:57.42]这就和另一个人群,
[15:58.77]也就是官吏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16:02.12]那么,
[16:03.30]官吏这个人群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16:06.74]在西周时期,
[16:08.22]治理国家的主要是贵族。
[16:10.80]当时的社会结构也比较简单,
[16:13.08]行政事务也不是很繁琐,
[16:15.27]贵族只要恪守周礼,
[16:16.86]就可以治理国家。
[16:18.51]有一些具体的技术性工作,
[16:20.37]比如收税、
[16:21.48]刑法等等,
[16:22.56]贵族就会找几个人来做帮手,
[16:25.23]这些人就是官吏的前身。
[16:28.16]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16:29.91]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
[16:31.89]导致里崩越坏,
[16:33.99]同时具体的行政工作也越来越复杂,
[16:37.29]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16:39.24]官吏的地位就有了相应的提高。
[16:42.86]对于君主来说,
[16:44.40]官吏比贵族更听话,
[16:46.53]更好控制。
[16:47.79]因为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和收入,
[16:50.40]可以对君主构成威胁。
[16:52.44]官吏没有自己的封地,
[16:54.09]只能靠君主给他们发薪水。
[16:56.60]所以君主就想用官吏去取代贵族,
[17:00.27]这样君主就可以直接控制全社会,
[17:03.34]不需要再让贵族这个中间商去赚差价了。
[17:07.14]战国时兴起的变法运动,
[17:09.43]目的就是用官吏取代贵族,
[17:12.10]建立官僚制政府。
[17:14.02]当时积极主张变法的人群就是所谓的法家,
[17:18.34]法家的立场基本代表了官吏的立场。
[17:21.96]法家的基本主张有两条,
[17:24.43]第一条,
[17:25.42]依靠各级官吏去管理国家,
[17:28.27]官吏们的最高领袖就是君主本人。
[17:31.76]第二条官吏依照系统的成文法规去管理国家,
[17:36.33]处理行政事务要以法规为准绳。
[17:39.54]至于儒家所强调的人情,
[17:41.49]在法家看来都是不可计算的,
[17:43.86]也不可控制的东西,
[17:45.60]考虑这些东西会影响到行政效率,
[17:48.21]所以应该对这些通通加以排斥。
[17:51.54]总之,
[17:52.33]可以归结为一点,
[17:53.89]法家追求的是效率优先。
[17:57.00]你看,
[17:58.27]儒生和官吏这两种角色,
[18:00.43]刚好代表了封建士大夫身上的两面,
[18:03.79]儒生代表文化传承的那一面,
[18:06.52]官吏代表了日常行政那一面。
[18:09.40]同时,
[18:10.22]儒生追求社会理想,
[18:11.96]官吏追求效率优先,
[18:14.21]这两种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尖锐的矛盾。
[18:17.96]这种矛盾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18:22.41]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18:23.91]有两个人分别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18:27.58]第一个人就是秦始皇。
[18:30.14]秦始皇把效率优先这个导向发挥到了极致,
[18:34.04]表现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
[18:36.14]那就是完全用官吏来治理国家,
[18:39.47]利用官吏去最大限度的动员社会资源。
[18:43.22]结果激起了民变,
[18:45.33]秦朝二世而亡。
[18:47.86]而第二个人就是西汉末年的王莽。
[18:51.50]王莽是一个虔诚的儒家信徒,
[18:54.11]他把社会理想这个导向发挥到了极致,
[18:57.26]任用了一大批儒生,
[18:58.97]想要恢复西周的制度。
[19:01.26]结果儒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19:04.24]他们空有治国理想,
[19:05.89]完全不懂治国的技术。
[19:08.05]比如儒生说要恢复井田制,
[19:10.96]王莽就真的下令把全国土地重新分配,
[19:14.80]土地多的要自觉把土地分给乡亲们,
[19:17.71]不然就抓起来。
[19:19.15]结果当时的监狱里就住满了人。
[19:21.86]最后各地的豪族起来反抗,
[19:24.21]把王莽政权推翻了。
[19:26.72]其实历史就像是一个钟摆,
[19:29.58]从秦始皇到王莽之间,
[19:31.28]这200年,
[19:32.07]在两个极端中间走了一个来回。
[19:35.18]最后证明儒生和官吏这两种人还是应该合二为一,
[19:40.02]才能把中国治理好。
[19:41.98]这背后,
[19:42.89]不仅仅是兼顾理想和效率那么简单,
[19:45.89]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9:48.56]首先,
[19:49.62]秦朝的官僚制政府确实具有高效的优势,
[19:53.28]但也正是因为如此,
[19:54.93]国家对社会资源的获取有时候会超过社会负担的限度。
[20:00.12]官吏们又只会听从上级的命令,
[20:02.89]无法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
[20:05.41]而儒生们的议论虽然非常理想主义,
[20:08.41]但很多时候能够反映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
[20:12.25]及时向君主传递出危险的信号,
[20:15.10]起到一个报警器的作用。
[20:17.96]其次,
[20:18.90]当时的中国虽然形成了高效的官僚制政府,
[20:22.44]但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乡村。
[20:25.38]乡村地区有很多原生性的人际关系,
[20:28.53]比如血缘关系、
[20:30.21]姻亲关系、
[20:31.20]邻里关系等等。
[20:32.97]长期以来,
[20:33.96]为了维持稳定,
[20:35.25]乡村地区形成了一套自发的伦理秩序。
[20:38.80]比如,
[20:39.53]家庭内部要讲孝悌,
[20:41.78]邻里之间要和睦,
[20:43.28]有碍地方父老要负责调解纠纷,
[20:46.79]而国家法律和这些自发秩序往往是不兼容的。
[20:51.48]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时候,
[20:53.53]基层百姓就曾经对法律******,
[20:57.13]但因为秦国的规模比较小,
[20:59.11]还不至于产生大问题。
[21:01.34]等到秦国变成了秦朝,
[21:03.45]把这套法律向全国推行的时候,
[21:06.09]问题就大了。
[21:07.70]本来基层老百姓之间讲的是互助友爱,
[21:11.46]但秦国法律要求邻里之间要互相监视,
[21:15.03]发现犯罪要相互举报,
[21:17.34]这就让老百姓很难适应。
[21:19.56]国家法律和基层秩序之间的不兼容,
[21:22.38]也成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5.78]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21:27.47]就只有把儒生和官吏这两个角色重新结合在一起。
[21:32.34]汉武帝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
[21:35.44]既任用公孙弘这样的儒生,
[21:37.60]也任用张汤这样的官吏。
[21:40.18]他的儿子汉昭帝、
[21:41.56]孙子汉宣帝继承了这条路线。
[21:44.46]汉宣帝还给这条路线做了一个总结,
[21:47.56]叫做霸王道杂之,
[21:50.17]就是把霸道、
[21:51.82]王道混合在一起,
[21:54.10]霸道就是要用力,
[21:56.17]王道就是要用儒。
[21:58.88]这样做比秦始皇和王莽要好一点,
[22:02.07]但还是有问题。
[22:03.76]因为这只是机械的混合,
[22:05.45]不是有机的结合。
[22:07.34]儒生和官吏的三观仍然不合,
[22:09.83]勉强在一起共事,
[22:11.27]难免要起摩擦。
[22:12.98]汉宣帝时期就有一个大臣叫盖宽饶,
[22:16.49]他是儒生出身,
[22:17.93]上书议论政治,
[22:19.55]结果就遭到官吏的羞辱。
[22:21.84]他的性格很刚烈,
[22:23.20]就在皇宫北门用一把匕首***了。
[22:27.00]这个历史性的难题,
[22:28.60]最后在东汉被光武帝刘秀解决了。
[22:32.46]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22:35.28]刘秀做了两件事,
[22:37.18]让儒生和官吏发生了化学反应。
[22:40.33]第一件事叫做尊儒。
[22:43.21]刘秀特别尊崇儒家,
[22:45.61]即位后不久,
[22:46.59]他就建造了太学,
[22:48.16]还亲自在太学里面讲学,
[22:50.41]和儒生们一起辩论。
[22:52.33]当时有几万人为官,
[22:54.40]盛况空前。
[22:55.98]刘秀对儒生这么亲近,
[22:57.82]让天下人都非常眼红,
[22:59.89]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经对儒生不屑一顾的官吏。
[23:04.09]于是吏也开始学习儒家的经典,
[23:07.45]让自己看上去有文化一点,
[23:09.88]这就让力主动向儒靠拢了。
[23:13.40]第二件事叫做吏化,
[23:15.72]官吏的吏变化的话,
[23:18.06]所谓吏化,
[23:18.99]就是让儒生具备官吏的技能。
[23:21.78]在当时想要做官,
[23:23.67]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度,
[23:25.65]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
[23:29.46]通过察举,
[23:30.46]当上官的人里,
[23:31.57]儒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23:33.82]刘秀建立了一项制度,
[23:35.56]规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个人才,
[23:38.56]必须先让他做一个小官,
[23:40.69]让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
[23:42.70]等到确定他能够胜任了,
[23:44.80]再向中央推荐。
[23:46.70]过去儒生做官没有这个试用期,
[23:50.13]所以当了官还满脑子理想主义,
[23:53.06]弄出了许多乱子。
[23:54.63]现在儒生要做官,
[23:56.52]必须经过试用,
[23:57.93]要想顺利通过适用,
[23:59.43]就必须去学习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技能,
[24:03.06]而这就让儒生主动向官吏靠拢了。
[24:07.22]你看,
[24:08.22]刘秀做的这两件事,
[24:09.75]让斗了几百年的儒和力在东汉开始主动相互接近。
[24:15.20]到了东汉中期以后,
[24:16.92]如何立就,
[24:18.09]你中有我,
[24:19.04]我中有你,
[24:20.22]很难分得清了。
[24:22.56]东汉末年,
[24:23.74]有一个叫王灿的名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儒立论,
[24:27.97]里面有一句话叫立福训雅,
[24:31.42]儒通文法。
[24:33.07]就是说官吏也懂得儒家的学问,
[24:36.37]儒也精通官僚的技能。
[24:38.92]儒和吏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
[24:41.62]成为新型的士大夫,
[24:43.27]也就是帝国士大夫。
[24:45.88]这个群体从此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24:49.16]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24:53.14]到这里,
[24:54.05]我已经为你讲完了士大夫群体的演化过程,
[24:57.62]下面我想谈谈士大夫这个群体有什么特色,
[25:01.79]这种特色对中华文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25:06.74]作者指出,
[25:08.10]士大夫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群体,
[25:11.07]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同时担负文化和政治的双重角色。
[25:15.98]在世界的其他文明当中,
[25:17.94]文化和政治一般是两种人分别承担的。
[25:21.92]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
[25:24.12]负责文化传承的是***教的教士,
[25:27.18]负责行政工作的是封建贵族。
[25:30.28]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之下,
[25:32.54]负责文化传承的是第一等级,
[25:35.08]也就是僧侣贵族婆罗门,
[25:37.97]负责日常行政的是第二等级,
[25:40.45]也就是武士贵族刹帝利。
[25:43.46]但是在古代中国,
[25:45.57]这两种角色是由同一种人,
[25:47.79]也就是士大夫来承担的,
[25:50.58]而这导致了在中国文化当中出现了这么几种现象。
[25:55.28]首先,
[25:56.28]士大夫政治是一种精英政治,
[25:58.80]他赋予了文化阶级与特权。
[26:01.44]士大夫在面对民众的时候,
[26:03.36]具有一种文化贵族的心态,
[26:05.64]也就是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26:08.46]这也使士大夫拉开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26:11.76]变得不接地气。
[26:13.82]前面我给你讲过宋神宗和文彦博的那段对话,
[26:18.18]文彦博的那句你是和我们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
[26:22.14]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
[26:24.51]就是这种优越感的体现。
[26:26.73]士大夫觉得自己要比百姓高出一头。
[26:30.64]而这种现象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所影响。
[26:35.00]文化人在今天往往不仅意味着事实上的优越,
[26:39.38]也意味着身份上高人一等。
[26:42.70]其次,
[26:43.64]士大夫政治让中国文化产生了学以致用的传统。
[26:48.17]因为士大夫不仅要传承文化,
[26:50.57]还要处理行政事务,
[26:52.55]他们对学问的追求就难免要服务于政治的目标。
[26:56.63]这往好里说,
[26:57.77]是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实用主义精神,
[27:01.07]往坏里说,
[27:02.11]是使士大夫把当官作为最大的人生目标,
[27:05.93]缺乏进行纯粹思考的精神。
[27:08.54]在士大夫的视野中,
[27:10.14]只有狭隘的政治,
[27:11.64]其他的都是奇技淫巧、
[27:13.92]雕虫小技,
[27:15.09]从而压制了纯粹科学和纯粹艺术的***发展。
[27:19.92]此外,
[27:20.89]士大夫政治还让文人们面对着做官和归隐的两难局面。
[27:26.54]对士大夫而言,
[27:28.05]最大的人生选择就是出来做官还是归隐田园。
[27:32.70]做官的尊贵固然很吸引人,
[27:35.34]但繁琐的公务、
[27:36.57]服从权威的压抑感,
[27:38.10]也让许多士大夫最终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
[27:42.27]归隐田园。
[27:43.72]所以,
[27:44.48]诸葛亮和陶渊明就变成了中国文人的两种极端想象。
[27:49.49]诸葛亮是做官最成功的,
[27:51.68]能够让君主三顾茅庐,
[27:53.93]邀请出山,
[27:55.61]陶渊明是归隐最成功的,
[27:57.92]能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隐士的代名词。
[28:01.72]这种两难局面,
[28:03.08]在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仍然可以观察得到。
[28:07.19]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时会充满公共精神,
[28:10.40]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
[28:12.44]甚至尝试出来做官,
[28:14.81]有时又会向往个人自由,
[28:17.06]想要摆脱束缚,
[28:18.47]过上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28:21.02]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中国士大夫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继承关系,
[28:27.18]以至于我们经常用士大夫精神来称赞知识分子,
[28:31.62]而某些学识特别丰富又特别具有公共精神的知识分子,
[28:35.85]也往往会被称作最后的士大夫。
[28:39.64]最后,
[28:40.61]士大夫政治可能会对当代中国甚至世界有所启示。
[28:45.58]士大夫政治的核心精神叫做和而不同。
[28:49.52]面对不断深入的社会分工,
[28:51.59]古代中国并没有不断创造新的角色去适应这种分工,
[28:56.18]而是创造出了士大夫这个群体,
[28:58.82]把各种角色都统一到高尚的道德理想之中。
[29:03.40]明末,
[29:04.07]东林党人顾献成曾经撰写过一副著名的对联,
[29:07.88]上联是风声雨声、
[29:10.25]读书声,
[29:11.22]声声入耳,
[29:12.89]下联是家事、
[29:14.60]国事天下事,
[29:16.37]事事关心。
[29:18.22]传统中国的士大夫追求的事事关心,
[29:21.50]并不意味着他们事事都在行,
[29:24.26]只是在他们看来,
[29:26.03]事事都可以统一在一个更为高远的道德理想之中。
[29:30.96]所以,
[29:31.81]在中国的士大夫当中,
[29:33.46]确实经常出现那些既能建功立业,
[29:36.40]又有出色的学问文章传世的人。
[29:39.56]传统中国的士大夫将知识、
[29:42.33]道德和责任视为一体,
[29:44.91]并以此作为人格升华的目标。
[29:47.76]这其实意味着他们将人看成是目的,
[29:50.99]而不是手段。
[29:52.54]社会学家****、
[29:53.84]韦伯就曾经指出,
[29:55.40]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
[29:57.62]其实就是在说人不应该成为工具,
[30:01.07]人本身就是目的,
[30:02.93]应该以人格的升华为目标。
[30:06.50]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的现代世界,
[30:09.57]我们可能经常会感到自己好像变成了社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
[30:14.64]越来越被工具化了。
[30:16.62]这个时候,
[30:17.50]我们就不妨去重新感受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精神,
[30:21.64]从中去寻找对于我们生活的启示。
[30:26.88]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30:29.62]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知识点。
[30:33.48]第一个部分我们说了,
[30:35.53]士大夫是一个古代中国特有的群体,
[30:38.86]这个群体起源于西周时期,
[30:41.20]主要特点是同时担负文化传承和行政事务两种角色。
[30:46.98]第二个方面,
[30:48.19]我们说到士大夫群体经历了从合到分,
[30:51.67]在从分到合的发展过程。
[30:54.20]西周时期的封建士大夫,
[30:56.16]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化成了儒生和官吏这两种人。
[31:01.18]到了东汉初期,
[31:02.78]这两种人又融合成了士大夫的新形态,
[31:05.84]也就是帝国士大夫。
[31:08.42]第三个方面,
[31:09.57]我们说了士大夫政治对于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1:14.73]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优越感、
[31:16.95]学以致用的传统,
[31:18.42]以及在做官还是归隐问题上的困惑,
[31:21.48]都受到了来自传统士大夫政治的影响。
[31:25.08]士大夫精神当中和而不同的元素,
[31:28.09]以及以人为目的而不是工具的态度,
[31:31.45]都可能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启示。
[31:35.92]好,
[31:36.77]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31:39.41]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
[31:41.87]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
[31:45.64]恭喜你。
[31:46.84]又听完了一本书。

更新时间:2022-06-16 所属语言: 所属歌手:骇客武林 所属专辑:每天读一本好书

温馨提示: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版权均属于各音乐门户,如果无意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过底部联系我们

推荐音乐

最新歌单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自若本站收录的无意侵犯了DJ或DJ所属公司权益,请通过底部联系方式来信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删除!90听吧 

90听吧-免费MP3下载|流行DJ舞曲|抖音热门歌曲|网络热门歌曲|酷狗音乐排行 联系邮箱tamg235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