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史上最优雅的圆舞曲(La Valse)](http://c1.kgimg.com/custom/400/20210109/20210109141110328443.jpg)
古典音樂史上最优雅的圆舞曲(La Valse)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错误的生活,音乐和文学一样迷人,文学是眼和脑诵读的知己,而音乐是耳和脑交流的情人。音乐滋润人生,音乐美丽人生。音乐心情浪漫的音韵一直飘散心间让心境柔情似水般的缠绵让思绪云淡风轻般的飘逸我想要浪漫释放的更淋漓尽致我想要浪漫更飘散的绵延不断美丽的音符,浪漫的旋律令人憧憬,让人神往古典与浪漫的音乐带我们在浪漫篇中沉醉、徜徉。。。带着一颗轻松无忧的心放飞心情,让心灵得到些许的宁静。走出红尘的烦躁,把自己飘散在大自然的怀抱,满眼满心格外的清爽,心也悠闲,人也闲悠,音韵让身心松散的陶醉在轻柔的步伐中。。。美妙的音乐沁人心扉,音乐漫步表达的是美好的音乐心情,在这美好的音乐心情中,我们尽情感受着音乐升华出的美妙意境,在每一个音符中用心品尝,品尝音乐幻化出的美好。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音乐,这个世界是不是太过于枯燥乏味,生活中如果没有了音乐,原本的美好也就荡然无存了,感谢音乐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的美好和充实,让我们幸福的沐浴音乐的灿烂阳光......华尔兹与圆舞曲华尔兹有记载的历史至少也有四百多年了。1580年,蒙田在德国南部的奥格斯堡就看到过这种舞蹈,“跳舞的人紧紧地抱住对方的身体,脸几乎贴在了一起”。另外一位不知名的作家写道:“这些充满活力的农民舞者用过剩的能量踩在节奏上,舞步大而狂野,农民们故意跺着脚而开心。”1750年,也就是巴赫逝世那年前后,在德国的蒂罗尔、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施蒂利亚三地的农民时兴跳这种叫做“Walzer”舞蹈,与此相仿的四三拍的乡村舞蹈还有连德勒。劳作的空余,酒酣耳热,抱着喜欢的姑娘挥发一下多余的精力,不用想就知道狡黠的农民那又憨又笨的样子。农民恣意放肆的时候,上流社会还在跳着小步舞曲,带着卷发,拘着步子,还得装相,这样的场面我们在电影里见多了。“圆舞曲”自诞生后不久,立刻盛行于世界各国的艺术殿堂上。人们之所以陶醉于圆舞曲之中,除了追崇它那几乎完美的旋律之外,还有它那飘逸完美的舞姿。它那漂亮的360度旋转,旋转完一个圆圈接着又是一个圆圈,自始自终是圆圈,圆圈又是无始无终。难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形式说”无限夸张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犹如在平静如镜的湖水中,投入一块小小的玉石,玉石激起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向外荡开,再一次荡开;这种涟漪是完美永恒的。因此,美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全书的序论里,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个例子,不是不无道理的。所以圆舞曲也必定是完美永恒的。舞蹈是流动的时空艺术,它通过形体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圆舞曲是欧洲十九世纪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宫廷、沙龙、娱乐场所里流行了整整一个世纪,圆舞曲又叫华尔兹,为圆舞伴奏之用。圆舞是一种三拍子的旋律舞,由男女二人结对来跳,拍子较快,不断地旋转、滑行、活泼而愉快。这种舞起源于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几个国家的民间,由几种轻快活泼的三拍子民间舞演变而成,在十八世纪晚期固定成型,在欧洲各国流行。圆舞是十九世纪最通行的舞蹈,从宫廷到民间,从社交到娱乐,都少不了圆舞曲的助兴。圆舞通行于欧洲各国,真正地发扬光大则是在维也纳。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并表演的圆舞曲形成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独特风格,在维也纳风行一时,并成为维也纳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最常听到的圆舞曲以维也纳圆舞曲为主,维也纳圆舞曲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自己华丽、庸容、热烈的特点,在音乐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程式,一般有序奏、尾声、中间串连起几首短小的圆舞曲,名曲《蓝色的多瑙河》就是这个模式。圆舞曲从民间舞曲升华为殿堂艺术,尔后再于民间普及。每当优雅的三拍子节奏响起,回转百媚生的美妙舞姿让人不知不觉地为其吸引,进而欢乐陶醉。一般人熟知的史特劳斯家族留下数百首唯美动人的圆舞曲之外,仍有许多令人闻乐起舞的圆舞曲杰